-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印度法 古代印度法概述 一、古印度法概念 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婆罗门教法和早期佛教法,也包括国王政府颁发的敕令。时间从后期吠陀时期(约前1000—前600)到公元4—7世纪。 二、古代印度法的渊源 1.吠陀。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成于前1500至前600年,诗歌体写成,充满神话和幻想,许多内容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2.法经。用以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并附属于吠陀。成于前8至3世纪,以散文体写成。主要规定祭祀规则、日常礼节和教徒的生活准则、权利义务以及对触犯教规者的惩罚等。法经无统一文本,各教派皆有自以为正统的法经,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法经流行。各法经都确认了吠陀经典的至高地位,将雅利安人的习俗系统化,使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固定下来。法经被认为是奠定印度让永世不变的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圣典。 3.法典。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变成的教法典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法典,是伦理、宗教、法律规范的混合物。出现于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以诗歌体写成。所含纯法律规范比法经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典即《摩奴法典》,约成于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全面论述吠陀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度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对印度法制史产生深刻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4.佛教经典。佛教曾是印度的国教,早期佛教经典也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佛教经典总称三藏,基本定型于阿育王在华氏城主持的第三次结集。三藏由三部分组成:经藏,佛教创始人及其门徒宣扬的佛教教义;论藏,佛教各教派学者对教义的论说;律藏,佛教寺院规条。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5.国王诏令。国王诏令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 三、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内容 1.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种姓是与种族、姓氏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团,各集团严格实行内婚制,职业世袭。种姓制度是两个肤色不同的种族对立的结果。 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司大全;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为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前三个种姓是再生人,可以因入教而获得宗教上的再生,首陀罗是非再生人,只有一次生命。还存在许多杂种种姓。法律也规定其地位和职业。 2.所有权。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为基本制度,国王被认为是大地的主人,全国的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占有土地着都向国王政府交税。土地占有制主要形式是村社制。社员的土地使用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私人的财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3.债权法。特点: 第一,契约关系较为简单,种类少,权利义务关系不十分明晰,比较注重形式。譬如,公开进行。 第二,已经注意到契约的法律效果。首先规定了契约成立的前提条件:真实意思订立契约;有能力意识并控制自己行为后果的订立者;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习俗。其次,契约一旦订立就应严格履行。 第三,对高等种姓的债权给予特别保护。首先,借贷的法定利息不同2、3、4、5%的区别;可以将同等种姓或低等种姓收为债务奴隶。 4.婚姻家庭法。 第一,婚姻被认为是合于神意的行为。婚姻方式充满宗教色彩。 第二,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高等男子可以娶低等女子,为顺婚,低等男子不得娶高等女子,即禁止逆婚。 5.继承法。特征: 第一,实行长子优先原则。长子有权继承父亲的一切遗传。债务也继承。分家析产原则:长子两份,次子一份半,其他诸子一份,未婚姐妹得诸子各自份额的四分之一。 第二,与种姓制度直接联系。多妻情况下的区别。 6.刑法。犯罪只是一些行为的罗列,缺乏抽象概念。也存在一些特殊的与宗教相关的犯罪和惩罚,如,印度人视牛为圣物,杀害母牛被列为是仅次于杀害婆罗门的大罪的二等罪。 种姓制度在犯罪与刑罚方面的体现就是不同种姓同罪异罚。 7.诉讼制度。诉讼制度不发达,规定简单原始。 首先缺乏统一固定的法院组织。最高司法权由国王控制。大多数纠纷都在村社内由长老解决。 其次,借助神的力量进行裁判。证人证言对案件的判决关系重大,裁判官以两种方式来获得所谓真实的证言:一是令证人宣誓,若作伪誓,无论现世和死后都将受神的惩罚;二是以神明裁判来判断证言的真伪,主要的神明裁判有水审、火审、称审、毒审、圣水审、圣谷审、热油审和抽签审等。 四、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点 1.与宗教密不可分。首先,法律渊源于宗教;其次,内容和体例受教义影响。 2.严格维护种姓制度。 3.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相混合。 五、古代印度法的历史地位 1.对印度法制史影响深远。由于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古代印度法对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