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易俗社沉浮录
2013年农历年前最后几天,古城西安笼罩在冬日的阳光下。钟楼东北侧,西一路282号,易俗社的门楼牌匾上,“庆祝百年”的横幅挡住了“易”字,只见“俗社”二字。过路的孩子问一旁的大人,“什么社?”年长者笑答,“易俗社,唱秦腔的。”
看门的老汉在烧热水,生人要进去,便用秦腔方言硬硬地问,“寻谁?打电话。”
一大早,办公楼还冷冷清清。二楼走廊的一头有个十来平米的资料室。资料室里,靠墙的墨绿老立柜里储存着易俗社的戏本、社史,大小奖杯、民国政府颁发的“金色褒奖”、曾悬挂在旧门楼上的“易俗社”牌匾等杂陈在其余的空间里。除去“文革”时毁掉的大部分,易俗社的百年历史几乎都在这里面了。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之后,两位陕西大儒、同盟会会员在西安发起创办了“陕西易俗社”,希望通过兴办秦腔剧团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用更为通俗的戏曲教育和影响更多平民百姓。一百年后,老先生们早已不再。还在原处的老剧场,也变了面目。
一呼百应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市的大小剧团都还繁荣在钟楼一圈,曾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长的苏育生小时候家就住在西安城中心,离钟楼很近,看戏很方便。
那时候苏育生上中学,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他都在教室里埋头赶作业,然后赶往钟楼看戏。5毛钱的坐票对学生来说不便宜,那时候1毛钱就可以吃碗面,苏育生常花2毛钱买张站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教师岗位调入西安市宣传部文艺处工作后,苏育生终于接触到了许多小时候只能在舞台上看到的老艺人们。一本偶然获得的易俗社著名老编剧范紫东年谱看得苏育生直惊讶,自己竟不知道陕西还有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他不仅写了许多经典的戏剧,还在音乐、关中方言、金石文字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研究和著作。
从此,苏育生逐渐被这个与众不同的秦腔剧社吸引,他尚了解到,解放前的三十多年,才是易俗社最辉煌的时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起和创建了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
跟传统戏班打着名角儿建社不同,孙仁玉和李桐轩是靠着一部《易俗社章程》来征得社会支持和建社资金的。
“这些老先生们大都在中华民国政府任职,充满治世抱负,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搬到了剧团里来了。”苏育生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易俗社章程规定,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三年为一个任期,再次当选可以连任。社长负责之外还有一个评议部,类似于“议会制”,委员们可以共同讨论社内最大的事情,对人士罢免提出自己的意见。
“可以说易俗社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又有完整的章程和领先的宗旨,非常符合时代的潮流,因而能一呼百应,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刚开始,社会上也有一些“封建人士”笑话创办人李桐轩“与优伶为伍”,李桐轩则写诗回赠,说自己给穷苦孩子吃穿、教育,每天早上看他们念书、练功,充满朝气,乐在其中呢!
曾经的灵魂
87岁的郝振易是易俗社解放前培养的最后一期学员,从当学生到演员、乐手、导演和音乐设计,已经在易俗社呆了70年了,退休了还偶尔回来开会“提个意见”。
1943年,14岁的郝振易被带到易俗社。“像我这样的人,过去家都很穷,揭不开锅,老母亲托人把我领到西安,叫给我找个工作,只要饿不死就行。”当时的社长是高培支。他看了一下郝振易的五官、身条,听了听嗓音,就叫他留下了。
过去的易俗社,几年就招一批人,因为戏曲人才“成活率”很低,招50个人,三年后出班,可能20个人声音变了。解放前38年一共招了13班,毕业和肄业的共600余人。郝振易是最后一班学生。
招郝振易入社的社长高培支是易俗社史上任期最长的社长,先后在任20年。在郝振易印象中,他说话声音洪亮,喜穿一袭黑色对襟大褂,人称“高爷”。
他的威信,不止来自表面的威严。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已六十多岁的高培支曾带着十几岁的学员们背着馍,每天步行来到长安一个村子树下练功,或在土壕里上课,往返三十多里,竟坚持了一年多,令学员们在战火中也没有荒废学业。
解放前易俗社的社长们,大多还是编剧。解放前38年,50位剧作者共创作了五百多部秦腔剧目,其中有几十部流传至今。孙仁玉和范紫东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位剧作家。
因为研究范紫东,已经入职西安市宣传部文艺处的苏育生才开始了解易俗社,早期剧社领袖的身影越来越鲜活起来:范紫东喜欢清早四点醒来,躺在床上,抽着烟,思索剧本,晚上打会花花牌,再写到一两点;孙仁玉戴着厚厚的眼镜,每天在自己创办的民立中学和易俗社之间来回奔波,一路上念念有词,激动处手舞足蹈,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