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工学校”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块牌子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的一个在建工地,绿色砂网围栏上,一溜贴了6个安全提示标志,围栏里一架大型塔式起重机正在悬吊建筑材料。
工地附近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下沙紫园G10-27-03、04地块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项目”,总面积为209583.4平方米。
工地上的一名保安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里建房子的材料比一般的商品房差很多,用的钢筋都很便宜。住这些样板房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一直以来,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倍受社会关注,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一问题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现实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究竟怎样?《法制日报》记者从一项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的调研课题――《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房屋工程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权保障堪忧,工作生活条件及社会保障问题亟待改善。
建筑业务工人员五大特点
参与此次调研的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徐媛告诉记者,这一调研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建筑工人。因为在一些侵害务工人员权益的案例里,主角多是建筑工人。
“先展开为期半个月的预调查,走访了杭州的10家在建工程,做了100份访谈实录,又走访了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律师事务所、法院等部门,设计出了调查问卷。”徐媛说,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
课题组调查显示,房屋工程建筑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外来建筑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为10小时以上,工资基本都是按每天完成的工作量计算。
二、人员流动性大,生活不稳定。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往往跟着工程走,每换一个工作地点就要打包好全部家当,大包小包挤公交车。
三、生活环境恶劣,工棚一般都在工地里,沙尘非常多,工地地面上随处可见污水,垃圾桶就放在工棚旁,远远就能闻到恶臭味。
四、不同工种的房屋工程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层次存在差异。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爆破工、机械操作工等需要一定的经验,因此年龄较大;一般体力活则主要是年轻人。
五、房屋工程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多为男性。据统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94名房屋工程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占了95.92%。
徐媛告诉记者,在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访谈中,主要涉及建筑工人的劳动报酬、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培训、劳动合同签订、住房生活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
“虽然我们也尝试给出对策建议,但仅凭有限的调查研究,显然不可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徐媛说
务工人员生存环境恶劣
根据徐媛的介绍,此次调研或有局限。为更全面地了解建筑业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及权益保障现状,《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
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的保障房建设工地,趁着工人吃午饭的时间,《法制日报》记者与一名山东籍的建筑工人攀谈起来。
“现在赖工资的情形好像没有了,政府也不允许。”这名建筑工人说,他姓陶,今年35岁,是和几个老乡一起来杭州的,老婆还在农村老家。
《法制日报》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名工人,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建筑业务工人员的工资都要等到年底或工程结束才会发,这几乎成了行业惯例。而在不同的工地,发生活费的形式、数额也都不一样,有的工地每个月发1000元,也有的工地每个月发600元,还有的是隔几天发100元到200元。
一名江苏籍的工人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他在多家工地干过,夏天一般是早上六七点开工,下午是1点开工,没人来查,即使是三伏天,中午也不会推迟开工。
这名工人还告诉记者,建筑工地的安全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安全帽是发的,手套以前也发,但现在不发了,得自己掏钱买,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手套。这里还好点,记得在杭州北站做工时,电线满地都是,而且连电灯开关都没有,都是直接用手拧电线接的,太危险了……”
记者指着工地食堂门口的“民工学校”牌子问:“你们有开课吗?”
一名江西籍的工人听后愣了一下,反问记者说:“在食堂门口挂个牌说是民工学校,你信吗?”
“嗨……都是形式而已,很假的,就是开工的时候在食堂里上过一次课,后来完全就是摆着应付检查。”另外一名水电工对记者说。
当记者提出想去他们住的地方看看时,一名建筑工人显得不好意思,“别进去了,里面太乱了”。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下班后,年轻人会去网吧上网,年纪大的人会早早睡觉,有些人也会出去走走,但大家的业余生活还是比较简单。
“虽然知道市区有图书馆、工人文化馆是免费开放的,但也不会跑那么远,要花公交车钱,来回也累。”老许说。
维权成本高权益难保障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并不十分乐观。那么,当他们遇到侵权问题时,如何为自己维权?
《法制日报》记者在《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保障的实证研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