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http://www.stnn.cc/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3-24 [ javascript:window.print()打印 ] [ javascript:doZoom(16)大 javascript:doZoom(14)中 javascript:doZoom(12)小 ] [ javascript:window.close()关闭 ]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苏联人不珍惜苏联”岂非咄咄怪事?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农民占社会人口66.7%,80%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工人阶级比地主、资产阶级、商人和富农还少。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7年,农民降到占人口12%;苏联不仅摘掉文盲国家的帽子,而且70%以上的居民达到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居民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已跻身世界四强。苏联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争霸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 连苏联的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 但是,1991年3月,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这是为什么?莫非是苏联人“忘恩负义”?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我们循着这一论断,在苏联国家与人民利益分配的视野里,寻找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答案。 急于走向“无阶级”共产主义社会 苏联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1840年代。? 马克思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公平”的理念——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还提出了体现这种理念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但是,1930年代中期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却在苏联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建设“无阶级”的社会。苏联大饥荒的惨状:瘦弱的儿童http://www.stnn.cc/reveal/200903/1002664_10.html推荐:http://www.stnn.cc/reveal/200903/1002664_10.html【http://www.stnn.cc/reveal/200903/1002664_10.html图集】苏联大饥荒时老百姓的惨状? 从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实施了4次“经济战略飞跃”,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次,在1917年—1920年代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农民阶级。? 第二次,在1920年代末—1940年代初实施工业化战略,使占俄国35%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与职员。? 第三次,在1950—1960年代,赫鲁晓夫头脑发热,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大幅增加对工业投资,工人继续增加;同时将大批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大量集体农民成为国有单位职工。? 第四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实现苏联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大量培养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社会中增长最迅速的阶层——1980年代中期,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职员上升至占人口88.5%,在集体所有制工作的集体农庄农民只占人口11.5%。在苏联社会中,国有单位职工几乎一统天下,苏联仿佛离“无阶级”社会越来越近。 ? 为了实现“无阶级”社会的蓝图,苏联还不懈地进行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的努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五次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国营农场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使工农之间、脑体劳动之间、高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1940年,苏联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是工人的2.15倍,1985年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