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底下无穷汉.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纱帽底下无穷汉   道光、咸丰年间,全国书吏的灰色收入超过2000万两白银,整个清朝的财政收入才不过4000多万两白银。   晚清官场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描写了一个叫黄二麻子的人,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看来看去”――经过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所以拿定主意,一定也要做官。”黄二麻子的人生经验和选择是具有代表性的。   晚清时期公务员的收入究竟如何,以至于让黄二麻子“一定也要做官”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一个公务员的收支账本   晚清有一个公务员叫李慈铭,在他的日记(《越缦堂日记》)里,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收支情况。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五月,李慈铭被授予户部江南司郎中一职。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财政部江南(包括现在的江苏、上海、安徽)司的司长。江南是富庶之地,当然是肥缺,但清朝各司都有两个郎中:满郎中和汉郎中,满郎中是一把手,汉郎中只能是二把手,一个有实权,一个办实事。但从其日记看,李慈铭是一个既无实权,又不怎么办事的主儿,一年中,他基本上不去衙门,只在报到时去了一次,年终考核去了一次,其他时间基本上不管司里的事,可算做庸官,绝对算不上贪官。   历史学者洪振快在《亚财政》一书中,梳理了这位公务员的收支状况:李慈铭一年得到的工资(含养廉银)是135两银子,和大约1200市斤的糙米。这135两银子大约只值13500元人民币,平均每月只有1000多元。难道他就这点收入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他真正收入的一个零头。因为他这一年的花费就高达2000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20万元。   李慈铭的工资外收入包括印结银、馈赠、书院束修、礼品四项。清代各省人士到北京办理捐官等事宜,要请同乡京官证明其申请材料(身世、履历等)所说情况属实,为此需要一份盖了印的保结文书――印结,为同乡出具印结的京官,每月都可分一次这种银子,即印结银。馈赠,指清代京官有地方官送的冰敬、炭敬和别敬等。冰敬、炭敬以夏天送冰、冬天送炭为名,但从它赠送的时间看――一般是端午节和春节前后,实际上是过节费。书院束修是他在北海学堂讲学的兼职收入。这几项加起来合计2061.2两银子,这还属于货币化的收入,另外像俸米以及别人送的各种实物礼品不计在内。礼品有茶叶、烟草、火腿、鱼翅、笋干、糕点、水果以及毛笔、书籍等。茶叶有杭州龙井、白菊花、碧螺春等。李慈铭有吸水烟的习惯,馈赠的烟草已经使他不必到市场上去购买。   官员即使做到正部级,官至一品,已经是高官显宦,每年俸禄也不过180两,外加俸米90石。至于中下层官员年俸就更少: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九品三十三两。李慈铭的灰色收入部分是其工资的15倍之多,因此才能整日赴宴、听戏,还要纳妾,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在清朝官场,李慈铭的收入还真不算高。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李慈铭的上司,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王文韶的正式工资一年虽不到200两,但仅“饭补”一项就秒杀李慈铭,高达26000多两。   地方官高薪难养廉   要论官俸,在京城的京官与在外地当官的外官比起来要差一大截。清代为防止地方官贪污,凡在地方做官的都有数量不等的养廉银,如作为一品外官的总督,虽然俸银也只有180两,但养廉银则高达1.5万两,个别甚至高达3万两,高出京官30倍以上。即使是七品知县的年俸也比七品京官高8倍。   外官薪俸如此之高,实际是出于“高薪养廉”的考虑。但“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地方官吏并未因薪俸优厚而有所收敛。所谓的“高薪”相对于官员的胃口距离还差得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薪水加起来一年不过200两,维持三口之家的小康生活没问题,但距离大观园里的生活标准就差得太远了。大家都知道,曹寅的职位那是肥缺。   论工资,京官,尤其是中下层京官的穷是出了名的。人们常称他们为“穷京官”。那这些收入能维持其生活吗?官员需要多少开销呢?按张之洞的说法:“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按这个标准,京官生活得应该很清苦。   但张之洞所说的标准是对官员说的,不包括普通百姓。清代的普通老百姓一家一年如果有几十两银子的花费,已经算是小康水平了。这么看,即使官员没有灰色收入,官员也未必就真的苦到哪里去。   可以说,京官的“穷”,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官员要租好房子,乘好车马,讲究穿戴,雇用佣人,再加上应酬交际,每月的花销不是个小数字。李慈铭本年度的花费中,作为基本生活不可少的花费并不多,包括一处大宅院的租金在内总共也不过是二三百两银子。张之洞的说法暗含了这样一个事实,京官的实际年收入很少有低于300两的。   小吏也能刮大油   在晚清官场最能“刮油”的当属那些各部的书吏,书吏即办公室的普通文员,是最基层的公务员,但他们却掌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