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文化常识测试题.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A.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 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 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 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 ?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附原文:“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A. 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年人病死的则称“残”。 B.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 C. 金履祥所说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 D.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附:原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扰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那!’”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 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 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 B.字是男子18岁举行加冠

文档评论(0)

25188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