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诗学概要
作者简介:
林正三,台北县人,民国三十二年生,字立夫,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曾涉猎,中岁始折节 向学。先后随黄笃生、廖祯祥老师学书法;周植夫、许君武老师学诗联;蔡雄祥教授习篆刻,陈新雄教授习声韵。近年专攻诗文及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市图书 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及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暨传统诗学 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艺文工作室主持人。并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席。
【诗学概要】前 言
诗者,乃是我中华民族之文学主流。翻开中华民族之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诗之历史,自唐虞三代以还,诗即是民族生 活之点滴记载,【礼记经解篇】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大凡陶冶性情,转移风气,敦励品德等,莫不以诗教为先务。更由于诗的本身, 具有和谐之声调,吟诵起来,特具抑扬顿挫之旋律美。能于潜移默化中,导人心于敦厚和平。故得以历久而不衰。
降及季世,功利之风乍起,淳古之情渐失;世道日见浇漓,人心益趋凉薄。未尝非一二人不注重诗教之缘故。所幸目前社会上,尚见诸多有志之士,孜孜,为振 兴诗道而奔走传薪。然因历代以来,有关诗学书籍,非偏重于理论,而失之深奥抽象;即唯攻于实作,而流于敷浅虚泛,无法适合时下有志于诗学者之需求。故笔者 不揣谫陋,爰就历年来学诗心得,及从事教学之经验,作一整理,而集结付梓,期能对志于学诗者稍与助益也。
处此工商时代,事事讲求效率,长篇巨论已非所宜,本书秉持精简原则,对于有关诗学源流、派别,及古体诗等,因目前坊间此类书籍,如汗牛充栋,满架琳琅,故 尽量从简,仅就五、七言近体诗详为阐发,读者基础既具,自可隅反。而音韵一门,乃是现阶段研究古典诗词者,最大之困扰,由于目前之国音无入声,致使今之学 子,视学诗为畏途,且亦无从领略诗中抑扬顿挫之旋律美感。反之,闽南读音,则仍然保有唐宋时期之中古音声调,最能将声韵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本书所论 四声,乃以闽南读音之声调为准。为指导初学者,排除音韵之障碍,特立专章以阐发之,俾读者能正确辨别平仄与四声。至于其它使用粤语、客语、吴语、湘语等语 系者,亦可由各地区原来之语音或读音中,去辨别平仄,即可突破声韵之困扰。
平仄格律方面,因受传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观念之影响,已是根深柢固。为矫正此一观念,特举出几个原则,期 能因势利导,以正此谬误。读者详加玩味,自有所得。至于四声 递用一说,乃是声调之最高境界。近世诗人,已鲜能发之,唯清人董文焕之【声调四谱】论之甚详。今特揭出,以飨读者。其它押韵、章法、立意、炼字、修辞、造 句、对仗、用典诸章,大部引述历代诗家之立论与著述,其中如近人张正体先生之【诗学】,黄永武先生之【中国诗学】、【字句锻炼法】,董季棠先生之【修辞析 论】,朱文长先生之【唐诗浅探】等,更多所引用,于此一并致意。由于作者本身才识有限,不囿于己见,故一本述而不作之信念,以免造成误导。
诗本为我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主流,由于五四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之风潮,及目前之国音无入声之缘故,致使有志于声诗之青年学子,不得其门而入。眼看此一文化奇葩,濒于凐灭之地步,故甘冒梨枣之讥,期能抛砖引玉,深望博雅君子,不吝指教。
揆诸吾人,既能知诗矣,复需知何为好诗;既能为诗矣,复需能为好诗。故本书虽为初学而者作,然对于学诗有成,而欲更深入研究者,亦或可作为参考之用。
本书乃十年前之旧稿,而重新增补者,其中引用前人著述,有漏其出处者,于此一并告罪,敬祈鉴谅。
书成之日,辱承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 张所长定成(前考试院考试委员)署端暨赐序;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 蔡理事长中村赐序;台北市诗人联吟会 蔡会长秋金赐诗;以光版面。复承挚友 陈呈生兄指导排版事宜;复承 张宜民世兄代为设计封面。高谊隆情,永铭五内,于此并申谢忱。
自年初着笔以来,数易其稿,兼之缮打、校雠、排板,在在费时。故公余辄孜孜于斯,其间承内人丹然,多所帮忙,一并致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仲夏林正三于惜余斋
【诗学概要】序言
张序
论语阳货篇,孔子谓门人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谓学诗可以兴发人之志气,可以考察时政之得失, 可以知交友立群,可以处离怨而无怒;近可以事父母而尽孝,远可以事君上而尽忠。此足以明诗教之有裨于世道人心,而达化民成俗,厥功匪浅。今之倡言心灵改革 者,实亦何莫昌夫诗!
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学术思想剧变,新文学兴起而旧文学式微。尤以古典诗之规律既严,加以文字简炼,且必讲求平仄协韵,又每多托寓用典,更非今日习用白 话文者,所能领略其妙。故欲昌明诗学,弘扬诗教,真是谈何容易。目前大学中文系,虽开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