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汉:进驻伊犁 屯垦惠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光汉:进驻伊犁 屯垦惠远   刘光汉: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团长,1949年12月率部进军伊犁,驻防惠远城,屯垦戍边,剿匪平叛,建党建政,土地改革,肃反镇反,减租反霸,维护稳定,发展生产。1950年5月担任第一任中共伊犁地委书记。1953年10月调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公元1949年12月26日,一架银灰色的苏联伊尔型飞机徐徐降落在伊宁简易机场上。来机场欢迎的伊宁各界各族代表看到从机舱里走下10位解放军干部战士,他们一身戎装,精神焕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进驻伊犁先遣队队长刘光汉(该团团长),快步走上前去与欢迎的各族代表一一亲切握手。   这时机场上响起“欢迎解放军进驻伊犁”的口号声。   1950年1月8日,五十团2492名指战员分批乘坐汽车抵达指定驻地――伊犁惠远古城。3月1日,惠远城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原来五十团在召开大生产动员大会。刘光汉在大会上挥着手说:“我们来伊犁是执行毛主席屯垦戍边任务的,为了减轻伊犁人民的负担,我们要发扬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老传统,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水,到远离老百姓的荒地上去开荒生产。”   在离惠远城15公里处有一坡度平缓的荒地,刘光汉骑马来到这里,用马鞭杆往地里一戳,轻松地插进一大截。他抓了一把土看了看,南泥湾大生产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一块好地,播种后只要下一场雨,这5万亩的地就能收获粮食,五十团就吃不完。   五十团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到坡地开旱田,一路人马去修渠。   听说解放军要开荒,惠远城里的百姓自愿送来了百十把坎土曼,友邻的民族军也送来了一些工具。但开荒的工具仍然不够,怎么办?战士们就轮换突击,一个连分出几个大组,哨音一响,比赛开始,一轮比赛结束,又一拨战士上去参加比赛,使开荒工具发挥最大效益。17岁的小战士张尔科和劳动模范陶学武结成对子,张尔科毫不示弱,与陶学武的开荒进度不差上下。可不小心,他的脚被砍伤了,鲜血直流。陶学武在给他包扎后,劝他回营房休息。可张尔科说,你白天干,夜里还干,都晕过去几回了,你都不休息,我这点小伤不算啥。   时至今日,老战士希仲明还能一口说出日开荒4亩特等功臣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张福成、牛学义、郝双骆、刘鼎高。   荒地开出后,为了保墒,要尽快播种。战士们骑在马上,马后拖着一捆树枝,一边跑,一边撒种,马后的树枝将麦种覆盖在土中。截至4月底,五十团共播种小麦5万亩。   为了造福各族人民,五十团决定修复湟渠。湟渠是伊犁人民在100多年前兴修的一项水利工程,但年久失修,渠床杂草丛生,渠堤倒塌,渠道淤塞,每当山洪暴发,农田被淹,农民望渠兴叹,无可奈何。   五十团几个连的人马参加了修渠。在修筑龙口引水设施时,副团长樊文生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抡起锤头打木桩。看到副团长跳下去了,战士们一个接着一个跳下去了,在刺骨的河水中,打一会儿桩,人就被冻得手脚麻木,接着又一批战士跳下去替换。一根根木桩终于在湍急的河水中牢牢扎下了根,这时,战士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红柳捆子投进去,再投进石头。转眼间,一条大坝拦住了滔滔河水,河水顺着开挖的湟渠流进千家万户农民的田地。   在大生产运动中,10多名干部战士由于忘我劳动,积劳成疾,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过早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团长刘光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邵仲林、赵忠国、陈坚、牛树泰、刘绪、何双牛、魏全徽、周明洁、刘雯、杜木土、李宜哲、曹占义等。   英魂长眠绿洲,屯垦大业永存。   【手记】   刻在绿洲大地上的英名   在兵团开发历史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参加了平叛剿匪,建党建政,土地改革,肃反镇反,减租反霸,维护稳定,发展生产,屯垦戍边。后因工作需要,调离新疆。最早调离新疆的是六军十六师、十七师的一批干部,他们奉命组建西北空军,本文主人公刘光汉就是其中一人。   可以说,他们这批人参加了10万大军进疆后最危险、最艰苦的战斗和开荒后,汗水没擦,征尘未洗,就又投入到新的战斗征程中。他们虽然离开了新疆,但他们一直牵挂着新疆的战友和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六军军长罗元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又回到了兵团,看望他的老部队。   本文主人公刘光汉1997年逝世后,家人根据刘老的遗愿将部分骨灰埋在了他曾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惠远。刘光汉的老部队、现四师六十六团的干部职工一直都将团场的开拓者刘光汉记在心中,团党委于2010年在惠远烈士陵园为刘光汉将军立碑。 3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