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国一家机器型纺织厂 洋务派代表 “自强”军事工业 “求富”民用工业 派遣留学生 材料七 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社会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它一经产生,就必然要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新的变化。 ——李侃《中国近代史》 5、 结合材料思考:概括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关系? 推进经济近代化、使阶级关系变动,推进政治民主化、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的教育、交通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进程。 天津机器局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开平煤矿 贻来牟机器磨坊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洋务运动期间重要工业 耶松船厂 6、到1949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近100年,结果还是特别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封主义的压迫 通过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有益而重要的历史启示? 只有建立起独立、统一、和谐的新中国,才能振兴中华,实现人民真正幸福的生活。 中外经济近代化起步之简要比较 中国 西方 领导及核心力量 进程 形式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 先军工后民用 由轻工到重工 基本依靠政权的力量 一般以民间自发创办 * * 巩固练习: 阅读材料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本节课我们探究什么? 《课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二、洋务运动的兴与衰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破土而出 主题:了解和认识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三大表现 本节课探究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首先请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有哪些基本的特点呢?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田 寒窑虽破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型自然经济。 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材料一、江苏松江是黄道婆的老家,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明清有句谚语“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完的魏塘纱” 。但是,鸦片战争后,当地依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无布可织了,松江的布市很快萧条了。 ——《中国近代经济史》 探究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材料二、1840年之前的几年,英国的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地有成百上千家棉纺织工厂,这些工厂使用现代化机器,规模很大,产量惊人,成本极低,花色繁多,品质优越,1845年洋布充斥上海、厦门、广州等地,民间买洋布者十之有九。 ——《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2、松江作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的代表,为什么斗不过英国曼彻斯特? 1、当时中国旧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典型的表现有哪些?说明了什么?由什么事件引发? 土货衰,洋货旺,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由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引发。 落后的小手工生产方式敌不过先进的大机器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的家庭纺织手工业 武夷山的农民,过去一向以种茶为生,在重农抑商的时代,一直就半死不活。但是,在19世纪中期却突然火了起来,大家争相上山砍树种茶,使清溪变为浊流。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印度等地茶叶日多,本地茶日渐滞销,市疲山败,民心颇悔。 ——《中国近代商业史》 4、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从武夷山茶民的历史中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1、武夷山农民为何一哄而上都去种茶? 2、从种茶销售这件事情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哪些深层次的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