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典诵读测试样题—《小古文100课》测试
单位:遇驾夼完小 出题人:许方媛
一、填空42*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机杼( zhù ) ②织衽( rèn )
③涉秋( shè ) ④髡( kūn )
2.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这一自然现象便推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3.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到了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先生笔下,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诗为证,这首诗就是《(天上的街市)》。
4. 《得道者多助》这篇古文中,“得道者”的意思是 ( )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写出与本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
5.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是 炎 帝 之 少 女。
6.我国的四大名著是( )( )( )( )
二、判断12*
1.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贫者不能至而富者至焉。( ??)
2. 林冲和洪教头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
3.“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这句话出自古文《夏》。(?? )
4.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用来比喻那些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的人。(?? )
5. 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6.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
三、选择24*
(一)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12*
1.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2. 选出下列文言语句中的“而”与“而民无所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c.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d.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山市》)
3.《虎与刺猬》一文中老虎遇见贤尊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的俗语是 (??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C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D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4. 《蜀鄙二僧》中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方法。”
A比喻 ??B 对比?? ?C衬托
(二)选择恰当的名句填入各句的横线处。(填字母)12*
A.虽有佳肴
B.是以与善人居
C.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D.人之立志
E. 虽有至道
①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③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四、连线 12*
仁者爱人 ??????????????? 故无忧
夫唯不争 ?????????????? ?犹恐安身不牢
天时不如地利 ???????????有礼者敬人
汝虽刚强 ??????????? ?地利不如人和
豪华寂寞????????????? 如日中之光
壮而好学????????????? 各自有致
五、思考与探究10*
1、女娲是怎样改造天地的?(用原文回答)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6*
?????????????? ????????????????????????????????????????????????????????????????????????????????????????????????????????????????????????????????????????????????????????????????????????????????????????????????????????????????????????????????????????????????????????????????????????????????????????????????????????????????????????????????????????????????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请问这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