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林木病害的病原 2、菌丝的变态结构 (1)附着胞(appressorium;appressoria): 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可以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面,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层的细胞壁,起着附着和吸收养分的功能。 在担子菌纲中,子实体也特称为担子果,其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更是形形色色。如伞状、半圆形、马蹄形、喇叭形、球形、头状、耳状、笔状、珊瑚状等。许多为肉质,如蘑菇,也有的木质或木栓质,如灵芝、树舌;还有的为革质,如云芝;胶质的如木耳、银耳等。 (三)、真菌的生理和适应性 1、真菌的生理 原核生物界中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包围的生物中,与林木病害有关的的是俗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包括螺原体(Spiroplasma)和植原体(Phytoplasma)。 (一)、形态 植原体有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圆形的直径在100—1,000nm之间,一般在一个寄主细胞内往往会看到大小、形状各异的植原体,如哑铃状、纺锤状、马鞍状、蘑菇状、出芽酵母状、念珠状、丝状体等,是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的结构。 植原体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壁,在细胞质外面具有三层结构的单位膜,厚度约7—8nm。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RNA及代谢物等。基因组是双链环状闭锁的DNA。DNA中碱基比例G+C的组分为所有微生物中最低的,一般在23%—41%,分子量为4.8×108—1×109道尔顿。 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鸡蛋状, 直径在1mm左右。植原体尚未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成功。 (四)、植原体的繁殖 (五)、在宿主中的位置 在林木体内,植原体主要存在于韧皮部组织中,如筛管细胞、伴胞、薄壁组织等。 另外有的植原体并不局限在韧皮部中,在叶薄壁组织靠近维管束的薄壁组织,上下表皮细胞、皮层、木质部的导管等部位都已经发现过植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也可检查到植原体。 (六)、传播媒介 (七)、对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 植原体对四环素族类抗生素具有敏感性。用四环素处理菌株和带有植原体的媒虫,再用电镜观察,可以看到被破坏的植原体,甚至体内的植原体消失;同时,病害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媒虫的传病能力能力可以降低或消失,这是与病毒的一个重要区别,可利用其来诊断植原体病害。 鸢尾软腐病 (山东威海) (2)系统性扩展:菌体沿寄主的维管束扩展,受病后寄主常表现整株萎蔫或条斑形的症状。 桉树青枯病 荷泽杨树新病害 细菌? (3)肿瘤或其它畸形症状:细菌在侵入点周围分泌激素,使寄主细胞膨大,形成肿瘤。 危害93 科,331 属,643 种植物, 其中绝大多数是双子叶植物 人参软腐病 天麻软腐病症状 6.植物病原细菌病害的诊断 (1).症状识别–病状、病征 菌脓 2. 显微镜检查 – 喷菌现象 3.分离培养及侵染实验 三、植原体 植原体构造模式图 1.蛋白质层 2.类脂质层 3.单位膜 4.DNA 5.代谢物 6.核质 7.可溶性蛋白质 8.可溶性DNA (二)、结构 桑萎缩病 (三)、人工培养基上的培养 一般认为植原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繁殖。(1)二均分裂;(2)出芽(3)丝状体缢缩形成念珠状,最后大多数断裂为球状体,然后老细胞外膜消失,内含体释放到体外重新发育。 除嫁接传播外,植原体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传播植原体的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类,较次要的还有蝽类等。如枣疯病可由中国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橙带拟菱纹叶蝉(H. aurifascialis)、凹缘菱纹叶蝉(H. seliatas)、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等传播。泡桐丛枝病可由烟草盲蝽(Cyrtopellis tennis)和茶翅蝽(Halyemorphy pichs)等传播。 2、真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菌物界 动物界 粘菌门 真菌门 ⑴ 林奈(Linnaeus)(1753): 两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⑵ Whittaker(1969): 五界系统 有人提出设立另一个界:病毒界 ⑶ Cavaliver-Smith(1981,1988)提出8界系统,1995年《真菌字典》(第八版)接受了8个界的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胆藻界、真菌界、眼虫动物界、藻物界、动物界、绿色植物界。 涉及真菌的有三个界: 藻物界(Chromista):卵菌、丝壶菌。 原生动物界(Protozoa):粘菌、根肿菌。 真菌界(Fungi):其它真菌,狭义真菌。 本书仍采用5界系统,将所有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