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黄埔院区) 靳三庆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是位于中脑顶盖与被盖之间由一群小而高密度的神经细胞围绕中脑水管构成的一片环形区域,其头侧达后连合水平,与第三脑室的室周灰质相续;尾侧达蓝斑核首侧水平,与第四脑室底灰质相续。上丘和下丘共同构成其背侧及背外侧边界,三叉神经中脑核及中脑束以及楔形核构成其外侧边界,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内侧纵束形成其腹侧边界。自从1969年Reynolds[1] 发现电刺激PAG可引发持久的镇痛效应后,解剖、生理、药理等学科才开始对PAG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发现PAG是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关键结构,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2]。故将有关PAG参与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PAG的细胞构筑与纤维联系
大鼠PAG内细胞排列紧密,但是分布并不均匀。从尼氏染色的冠状切片上可以看出,从中心向外周,大鼠PAG内神经元的面数密度、胞体直径逐渐增加,染色强度也逐渐增强,而且神经元的面数密度由首侧向尾侧递减[3]。根据细胞的形态及大小,Beitz与Mantyh将大鼠PAG的神经元分为大梭形、小梭形(小双极)、大三角形、小三角形、大多极(大星形)、小多极(小星形)六类。每类神经元各有其形态及分布特点[3-5]。
根据细胞构筑的不同,Beitz[3]等将其
分为四个亚核,即背侧亚核(导水管背侧紧贴
中线两旁的狭小区域)、背外侧亚核(中央导水
管背外侧广大区域)、腹外侧亚核(导水管腹侧
及腹外侧的全部区域)及中央亚核(紧密围绕中
脑导水管的一圈灰质),这种亚核划分为较多学
者所引用(见附图)。
并且Banlder和Carrive[6]等人经过对PAG的多年研究后认为,在PAG内的确存在着具有一定长度,按首尾方向纵行排列的细胞柱。PAG的传入纤维终止于柱内细胞,柱内另一些细胞则发出传出纤维。这样,传入柱、传出柱、中间神经元构成了PAG内的柱式环路(columnar circuits)PAG所执行的所有功能均由此环路介导。
PAG和端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间脑,脑干,脊髓,小脑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7],是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的。与痛觉相关的纤维联系详见下述。
2.PAG参与的痛觉调制通路
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痛觉调制通路有:
1)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目前研究最多、了解最清楚的是脑干下行抑制系统, PAG-延脑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脊髓背角/三叉神经脊束核通路。包括中缝大核(nucleus raphe magnus, NRM)、网状巨细胞核(nucleus reticularis gigantocellularis, NRGC)、网状巨细胞旁核(nucleus reticularis paragiagantocellularis, NRPGC)和网状巨细胞核α部(nucleus reticularis paragiagantocellularis pars alpha, NRGCα)4个核团。1969年Reynolds[1]证明电刺PAG可产生镇痛作用。继之,Satoh等[8-9] 证明用电刺激或微量注入谷氨酸、吗啡于脑干的 NRM和NRGCα时也产生同样的效应。因而,将由这些核团发出的下行通路命名为“下行抑制系统”[10]。形态学研究表明, PAG的传出纤维主要经由NRM中继后,发出5-羟色胺能纤维投射至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浅层。少量5-羟色胺能传出纤维终止在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浅层。NRGCα以直接投射方式发出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到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浅层[11]。以往对PAG、中缝背核(DR)、NRM和NRGCα 的下行投射的研究,主要注意到它们向脊髓背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浅层的投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对躯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1][8-1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RM和NRGCα内有较多的神经元投射至孤束核(NTS),说明它们可能对NTS内来自颈、胸和腹腔的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具有调控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15]。
2)中脑边缘镇痛回路(mesolimbic neuronal loop in analgesia):
韩济生领导的研究组在一系列
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脑边缘
镇痛回路”的假说,即PAG-伏核
(nucleus accumbens)-杏仁核
(amygdala)-缰核(habenula)-PAG
回路[16]。近十几年来的研究可将
此环路总结如右图[17]:
附图 中脑边缘镇痛环路示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