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南北朝.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第二节 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第三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第四节 地方史志 第五节 家史与谱牒 第六节 史注的发展 梁启超: “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然”。 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史书种类繁多。 魏晋南北朝约300多年的时间里,史学著作较前增加了40多倍。《后汉书》、《三国志》等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著作,就成于这一时期。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一、经学的兴衰 二、书写材料的发展 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 一、经学的兴衰 1、东汉时期经学的极盛与衰落:   东汉为“经学极盛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 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 南北朝为“经学分立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 两汉经学的极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经学在汉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东汉章帝“亲制临决”的“白虎观会议”,将儒家经学以法典的形式颁布于世。 白虎观会议 汉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此为白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东汉经学的衰落: 第一,烦琐化发展:    取士以通一经为准;太学博士分经而设,各自传授弟子,分经考试入仕。     《汉书?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交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桓坛《新论》:西汉末秦近君(秦薛)解说《尚书》,仅“尧典”一篇就讲有十余万言,第一句话“曰若稽古”四字即讲三万字 。  第二、禁锢思想与妨碍人才流动    西汉学经须严格遵从师法、家法,如违家法,便入仕无门。  东汉“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后汉书?儒林传序》)  察举孝廉时,“诸生试家法。” (《后汉书·左雄传》) 魏晋行九品取士法,名门子弟自可坐致富贵显达,贫贱下士学经也于致仕无助。    《颜氏家训?勉学篇》:“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南朝)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时人轻视经学: 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2、儒、道、玄思想的妍融 “迄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 ,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老子]、周[庄子]当路,与尼父争途矣。”(《文心雕龙·论说篇》) 南朝宋元嘉年间,官府设儒、玄、史、文四学,以教授生徒; 南朝齐也有“玄、儒、文、史”四科之设 。 “名教出于自然”:     儒家强调按照身份名称去规定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历史上称之为“名教”;道家主张随顺个人的自然本性的理论,称之为“自然”。   王弼强调人的道德行为是其本性的一种自然表露,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现了人的本性中的各种自然感情。 二、书写材料的发展 桓玄以纸代简: 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 “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文部·纸》) 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为官府文件的载体。 竹纸于唐代问世,用竹造纸是中国造纸技术史上的又一重大革新。 雕版印刷至迟在八世纪初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出于8世纪初) 。 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 1、政治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分裂割据普遍,历朝、各国均有修史愿望。 为前朝(国)修史,作为统治龟鉴。 修本朝(国)史书,表彰先人功业。 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政府对私人撰史书没有严格的限制,为私人撰述历史留下了空间。于是在皇朝史之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史学体裁。 2、史官制度的新发展 “国史之狱” 崔浩:清河崔氏;辩姓族; 历仕三朝:道武、明元、太武; 司徒;以司徒监秘书事。 当时有史官闵湛、郗标等,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史和《五

文档评论(0)

mg600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