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周围血管疾高职高专《外科学》(第二版)ppt课件课件.pptVIP

第13章 周围血管疾高职高专《外科学》(第二版)ppt课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3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1节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primary 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单纯涉及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静脉曲张,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曲张两种,一般先出现于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主干,继而波及其分支和交通支静脉。 一、病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主要为静脉瓣膜缺陷、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久增高。静脉瓣膜缺陷(如小瓣膜、裂孔、却如等)和静脉壁薄弱与遗传因素有关。造成下肢静脉压力持久增高的重要原因是长久站立和腹腔内压增高,如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下肢静脉血液 回流方向示意图 二、临床表现 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少见。患者久站后出现患肢酸胀不适、疼痛感觉,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可见小腿内侧浅静脉(大隐静脉)或背后的浅静脉(小隐静脉)迂曲扩张、呈现似蚯蚓状突起。病情继续发展可在足靴区皮肤出现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并可伴有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血管破裂出血、小腿慢性溃疡、甚至恶变等并发症。 三、诊断 1.深静脉畅通试验(Perthes试验) 主要是检查深静脉回流是否畅通,以决定是否能进行手术治疗。 2.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措施有: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用弹力袜套保护;作工作体操或能经常走动;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 2.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情轻微、妊娠期发病或手术耐受力极差者。主要包括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并要适当休息、多抬高患肢、避免长时间站立。 3.硬化剂注射和压迫法 局限性的静脉曲张,可试用硬化剂注射和压迫法。常用药为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液等。 4.手术疗法 是治疗的根本方法,只要无手术禁忌证,能耐受手术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可采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切除或剥脱术。 第2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又称Buerger病。是外周中、小动、静脉节段性、周期性、炎症性、慢性血管闭塞疾病。我国北方发病多于南方,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青壮年。 一、病因病理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吸烟、湿冷的环境、感染、营养不良、外伤、遗传、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激素失调、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因素有关。 病理变化主要是非化脓性全层血管炎症,急性期为节段性的急性动脉和静脉及其周围炎,多累及伴随神经。在血管的全层有广泛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慢性期血管内血栓机化,内有新生的细小血管再生,动脉各层有广泛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动、静脉周围呈现明显的纤维化及炎症性粘连,并呈节段性变化。 二、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病变多发生在下肢中、小动静脉,尤以趾、足背、胫、腓动脉为多见。开始时病变常在一侧下肢,以后慢慢累及对侧下肢。主要症状有:①疼痛,早期因血管壁炎症刺激、后期因动脉阻塞缺血引起;②发凉和感觉异常;③肤色改变,色泽苍白或紫绀;④可能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⑤营养缺乏性变化;⑥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⑦出现坏疽或溃疡。 临床上根据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疽期三期。 1.局部缺血期 主要特点是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怕冷、有麻木感,足部、小腿酸疼,行走1~2km后因疼痛出现跛行,稍事休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如继续行走时又逐渐出现疼痛,故称间歇性跛行;检查时可见患肢皮肤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营养障碍期 随着病情加重,间歇性跛行越来越明显,发展为静息痛,患肢呈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常不能安睡,抱膝而坐,或将患肢垂于床沿,以增加下肢血液灌注,减轻疼痛。而足部和小腿的皮肤苍白、干冷,小腿肌萎缩,趾甲增厚、变形或脆裂,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3.坏死期 患肢、趾可出现坏死;因动脉完全闭塞,血液循环中断,肢体相应部位缺血坏死,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易形成湿性坏疽,出现全身感染性中毒性症状,如畏寒、高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三、诊断 一般依据临床表现作出初步诊断并不难。但要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进行一些相关检查,以确定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程度。 1.肢体血流图 利用容积描记仪测定搏动血流量。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显示血流方向、速度和阻力。 3.动脉造影 可明确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四、治疗 1.一般疗法 绝对禁止吸烟;局部防止受寒受潮和外伤,注意保温,但不能加热。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对久治不愈的溃疡,应加强换药,早期植皮,消灭创面

文档评论(0)

daoxbivi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