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 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楷模。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 虽为观书有感,乍看来却很难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但是怎样才能让文章称得上优美呢?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其素材、观点、情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如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而且面目可憎。所以,写起文章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同学,必定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马马乎乎、大大咧咧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这样的文章,又有谁会喜欢呢!请关注生活吧,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从生活汲取养料,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 二、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也是复杂变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看庐山,从远、近、高、低等几个角度去观察,结论就“各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跳不出“此山”的圈子,就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貌,也就必然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了。 学习也是一样。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其角度、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方法而难以为继时,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换个角度或方法,往往会受到奇效。所谓“穷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结论),也往往因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正如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所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仁者”可以见“仁”,“智者”亦可以见“智”,岂可一概而论呢?最后(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认识某一事物,分析某一问题,要能总揽全貌,把握整体。如果在看问题时只就问题而论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你的理解很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比如我们常讲,对字、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阅读文章首先是整体阅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失去了角度,更无所谓高度,“旁观者”居于矛盾冲突之外,更客观、更冷静,更能把握全局。 在山中看山,就如同管中窥豹,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山的全貌。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登高望远,实际上是在利用客观条件为我服务。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学业上,你要想站得高,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积成知识之山,蛟龙自能生焉。否则,所谓“登高”不过空谈一句而已。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专门谈论学习的哲理诗。前两句诗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遗余力,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中途懈怠;后两句旨在说明要了解一事物,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门学科知识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频率翻倍地增长,每个人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全部获取它们,简直不可想象,只能是尽可能的获得。人生短暂,知识却浩如烟海,确实应该把知识作为一生的追求,随时随地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方能做一个博学之人。孔子曰:“朝闻到,夕死可矣。” 但是,仅仅满足于从书本上获

文档评论(0)

wenjiyop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