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工艺集成 10.1 集成电路中的隔离 10.1.1 MOS集成电路中的隔离 目的:防止形成寄生的导电沟道,即防止场区的寄生场效应晶体管开启。 防止办法:提高寄生场效应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提高方法:①增加场区二氧化硅的厚度; ②增大氧化层下沟道的掺杂浓度,即形成 沟道阻挡层。 工艺实现方法: 1.LOCOS 局部硅氧化 SiO2层+Si3N4层 P313 图10.2 2.STI浅槽隔离 P315 图10.5 PN结隔离工艺流程 存在问题: 1.隔离区较宽,使集成电路的有效面积减少,不利于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 2.隔离扩散引入了大的收集区-衬底和收集区-基区电容,不利于集成电路速度的提高。 10.2 CMOS工艺集成 CMOS集成电路剖面结构示意图1.1 反相器工艺流程上图中所示的有源器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对应图1.2所示电路中的NMOS和PMOS器件。 典型的CMOS工艺流程 1.2.1 选取合适的原始晶圆片 即要确定原始晶圆片的掺杂类型(N型或P型)、电阻率(反映掺杂水平)、晶向、晶圆片的直径以及其他一些与晶圆片的平整度、微量杂质含量等因素有关的参数。 这里我们以反相器电路为例 1.衬底选择 P型Si ρ:25-50Ω.cm,对应的掺杂浓度约为1015cm-3,(100)晶向。 2.晶圆(晶片)的生产 晶圆(晶片)的生产由二氧化硅开始,由冶炼级的硅→三氯化硅→多晶硅→拉出单晶硅晶棒。 1.2.2 有源区的形成 1.什么是有源区? 在有源器件之间生长一层较厚的SiO2层来实现芯片上不同器件相互之间的 电学隔离,介于这些SiO2隔离层之间的区域(即要制作晶体管的区域),就是衬底硅晶圆片上的有源区。 2.局部硅氧化工艺(LOCOS): 对硅衬底进行局部氧化的工艺。 有源区形成工艺步骤1 图1.3 有源区形成工艺步骤1 有源区形成工艺步骤2 图1.4 有源区形成工艺步骤3 图1.5 1.2.3 P阱和N阱的形成工艺步骤1—P阱掺杂 图1.6 工艺步骤2—N阱掺杂 图1.7 工艺步骤3—采用高温扩散推进,完成N阱和P阱制备 图1.8 N阱和P阱制备过程 1.2.4 栅电极的制备 对于NMOS和PMOS器件,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开启电压(阈值电压),用VTH表示,其值一般都在0.5v至0.8v左右。 VTH=VFB+2Фf+(2?SqNA(2Фf))1/2/C0X VFB:外加栅电压—补偿栅电极与硅衬底之间的功函数差以及抵消栅氧化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电荷的影响。 NA—硅材料的掺杂浓度 C0X—栅氧化层电容(与栅氧化层厚度成反比) 工艺步骤1-调节NMOS器件的开启电压 图1.9 工艺步骤2--调节PMOS器件的开启电压 图1.10 工艺步骤3—栅氧化层的生长 图1.11 工艺步骤4--淀积并形成MOS器件的多晶硅电极 图1.12 工艺步骤5--确定MOS晶体管的栅极位置 图1.13 栅电极的制备工艺步骤 1.2.5 前端或延伸区(LDD)的形成 热电子问题和短沟道效应 采取轻掺杂漏(LDD)器件结构可避免热电子问题和短沟道效应。 要实现的工艺目标: 1)实现如图1.14和图1.15所示的NMOS器件和PMOS器件中的N-注入区和P-注入区; 2)在器件多晶硅栅的两侧形成侧壁隔离层(薄氧化层)。 工艺步骤1---N-注入区 图1.14 工艺步骤2---P-注入区 图1.15 工艺步骤3---淀积保形的SiO2层 图1.16 工艺步骤4---侧壁隔离层 图1.17 1.2.6 源漏区的形成 通过离子注入形成源漏区。 离子注入都是透过一个厚度较薄(10nm)的二氧化硅屏蔽层来进行的,原因有两个: 1.尽量避免离子注入的通道效应; 2.尽可能减少各种微量杂质被注入到硅衬底材料中。 工艺步骤1---形成NMOS器件的源漏区 图1.18 工艺步骤2---形成PMOS器件的源漏区 图1.19 工艺步骤3---退火工艺 图1.20 1.2.7 接触与局部互连的形成 有源器件的所有工艺步骤都完成后,将有源器件在Wafer上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各种电路,同样也提供一种将芯片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引出来供封装使用的方法。 工艺步骤1---去除源漏区注入前生长的氧化层图1.21 工艺步骤2---溅射工艺淀积金属钛 图1.22 工艺步骤3---形成硅化钛和氮化钛 图1.23 工艺步骤4---完成第一层互连 图1.24 1.2.7 多层金属互连的形成 金属互连布线的淀积和图形化技术。 工艺步骤1---淀积一层二氧化硅 图1.2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A.8 公用设备二次回路原理图集20170407.pdf VIP
- 人教版(2024)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直角》PPT课件.pptx VIP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医院感染的消毒灭菌与器械管理.pptx VIP
- 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pptx VIP
- 2025年呼吸内科医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A.1 220kV线路二次回路原理图集..pdf VIP
-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pdf VIP
- 苏轼《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古诗词PPT.pptx VIP
- (2025年)全科医生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