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新课:《黄油烙饼》 人教四年制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九年级新课:《黄油烙饼》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学习小说的线索体会其作用。
3. 仔细体会、揣摩小说口语化的语言。
三.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2. 体会小说的主题。
四. 知识分析
(一)作者及有关背景介绍
1.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中国现、当代作家。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淡远,风致清逸。
2. 三级干部会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基层组织分为三级:县、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三级干部会就是由这三级的主要干部共同参加的大会。
3.“大跃进”
1957年下半年,由于政治思想战线上“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经济战线上也开始头脑发热。1958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对1956年经济建设上的“反冒进”的批评突然升级,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不断地反对右倾保守,成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政治原因。当时在极左路线的影响和指挥下,广大农村推行“大炼钢铁”,各家各户的粮食和锅都交上去,吃公共食堂,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跃进”到共产主义社会。结果没多久,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陷入饥荒之中。
4. 60年代的严重困难
庐山会议开展所谓反右倾后,“跃进”要求重新提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愈演愈烈,使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受到更严重的破坏。从1959年起,我国农业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的袭击;加上苏联撤走专家,停止经济技术援助的影响,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二)文章要点分析
60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5节——从开头到“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写萧胜跟奶奶一起生活的经历。这一部分是主人公萧胜对过去七年生活的粗略回忆,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
作者先写了三岁的萧胜因父母老是在外地修水库和“大炼钢铁”,工作调来调去他只好被送到乡下奶奶家、与奶奶一起生活。然后又写到了几件事:
① 奶奶为他做鞋。
其中有几处语言描写:“你的脚是铁打的”“你的脚上有牙”。这些话说明他到处跑着玩,穿鞋不在意,坏得快。这几句话听起来似有一种责备语气在里面,但实际里面有一种疼爱的感情。
② 详写大跃进、吃食堂的情况。
家里的锅缴上去用作“大炼钢铁”的原料,吃食堂开始不错,由馒头、大饼到玉米面饼子到掺了糠玉米碴子一类,人们仍然吃得很香,因为太饥饿了,奶奶病了,镇上的木业合作社也由打家具变为打棺材。
③ 详写奶奶的病故。
写奶奶逝世后萧胜梦到奶奶的情景,很感人,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这一部分写回忆,并非流水账似的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且越往后的事件,回忆得越详细,这是照顾到了人的心理规律。三岁以前无明确的记忆,对跟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回忆,是比较粗疏的。作者把笔墨的着力点放到了“大跃进”中全村人吃食堂和萧胜的奶奶去世这两件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这显示了作家的用心所在,他是要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变动与时代的沧桑,或者说表现历史的巨大变动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
小小年纪的萧胜尽管不谙世事,但已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和见证了那场与千百万人民密切相关的历史灾难。
第(二)部分(16~60节——从“萧胜跟爸爸不熟”到结束):
描写了萧胜与爸爸妈妈在张家口坝上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一部分通过萧胜的视角把叙述的笔触从“过去”拉回到了“现在”。应注意是这一部分里“过去”并没有消失,不仅萧胜所感受着的“现在”仍然是“过去”的延伸,而且作者通过萧胜对奶奶的思念,把“过去”与“现在”不可分割地连结起来。应该说这一部分是以“想奶奶”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① 返家路上。
在一开始就提到跟爸爸去“坝上”的途中,就非常“想奶奶”,整村子里的那棵“歪脖柳树”。接着写了和爸爸由生到熟。
再写了坝上的景色。
② 写到家后的第一次感受。
这种感受主要是新奇的:
先写了牛车的怪样子,再写了高地的庄稼。
最后写到了与妈妈的相见。而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第二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