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大同市地名与大同文化的关系
学生姓名:宋禹 指导教师:武玉芳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结构符号系统,而且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还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含义。就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词汇发展来说,它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历史转变的一种结果,也反映了这一阶段社会历史的特征。语言文字的应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特殊载体,也是社会语言的变体——地名语言体具有了更多的时代性和语言文字研究性。
地名专有名词,有特殊性、指别性、趋同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迅速反映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深深地留下了历史文化印记。
说起大同,现在这个城市的许多人都能如数家珍:三朝京华、两朝重镇、龙壁之城;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具有唐里坊街道格局的古城全国仅三座:北京、西安、大同。大同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设的雁门郡含有大同,即公元前300年为大同设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公元2010年已“建城”两千三百多年。西汉时,设置平城县,因其地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为祈福家园、渴求和平而得名。后北魏定都平城,曾一度更名为万年,意为江山永固,万年不绝之意,北齐之时改为云中。随着,唐末沙陀人的内徙,正式定名为大同,意为“天下大同”,至此大同之名延用不改。辽时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城名称始于此。明清时更成为九边重镇之一,为我国军事重镇的典范。
大同市辖4区7县。有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共有85个乡镇,2168个村或居委会。
走入大同城区,大街小巷、布局规整。再看街道名称:正殿街、东华门、后宰门、户部角、帅府街……街名赫然折射出这个古城曾经的风华绝代的岁月。在大同过去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的说法。其实仅旧城区的古街道就有208条,还有那七县十二边堡,无不折射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一 大同市地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性
(一)大同市地名与历史
1、地名客观反映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历史上的移民情况
根据地名可以证实民族之间的相互征服和融合的情况,而地名则是见证这一切的史料,往往地名就是两种民族语言成分混合的结果。辽代时,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随着唐末沙陀人的大规模内迁,隋廷将大同乔迁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正式确立不变,这正是民族之间相互接触融合的见证。
历史上,蒙古族和满族都先后统治过中国,并且在此分封土地。今天,大同城里有许多地名分明是蒙古语和满语的遗留。“胡同”始建于元代,在大同地区也有许多胡同,如菜花胡同、老市胡同、新界胡同。胡同在古语中为“水井”的意思。当时,大同人喝水靠水井,有许多的街道因水井而得名。明朝初期,大同建城之后,军民人等衣食住行皆离不开水井,那时候城内水井甚多,因而街道便随之命名。北柴市角北端至九仙庙街一带地区有一水井,井内有四个泉眼,水量很大,水味甘甜,附近居民多来此井取水,故取名四眼井,后来街道便以此来命名。此外,还有北门井巷,云路井,大片巷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都是直接以“汉语成分+街巷”这种混合地名来命名,由于便于记忆,在大同街巷中很占优势。清康熙三年,曾在圆通寺西侧凿井一眼,因满语译音为八乌图井,后来居民住宅增多,形成街道,便以井名为街道名。还有“义溜”巷,“义溜”在满语中是“风景优美”的意思。
地名还反映历史上的移民情况。历史上北方一些有他方军队驻扎或实行军屯制度的地方,在地名上也有反映。大同北部分布着大量以“所、关、寨、堡、营、屯、里、庄、哨”为地名的村庄,如“下林关、下营堡、下寨北、夏佳屯,向阳寨,小贺家堡、兴隆堡、杨家屯、一柳营、殷家庄、张官屯、镇边堡、刘官堡、张指挥营、孙仁堡、太平堡、左哨村、王官屯、西马营、张官屯、屯军庄、王千户岭、唐八里、西团堡、下关”等,与明代军屯制度有关。这些军屯占有固定的戍所,军籍都为世代相传,官兵上下都携有家眷。村名中称“官”的是该地的军事首领,大多为千户、百户,因为这些军屯点的军职是世袭的,所以村庄名之前冠以官员的姓氏。明代中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迁移基本停止,中原汉族民众大批北迁,为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生产和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曾多次从山西南郊、河南一带迁移大批农众到山西北部、河北一带当兵、种地。累计迁移人达数十万。今天,大同仍散布着当年移民后裔,如以洪洞人为主的小洪家,河南人为主的夏家沟,还有蒲州营、小京庄、小太村、一柳营、榆林沟、宜兴村、西营村、宋家厂等许多村庄,这些移民定居大同后仍眷恋祖先世世代代生活过的故土,继续沿用原先的州县名,宗族姓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