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袋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况】 常袋村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是常袋镇政府所在地,偏县城西南9公里,村庄居邙山之巅,地理条件优越。面南伊阙,北靠黄河,东临小浪底专用线,北面还与小浪底镇交界,南与南麻屯接壤,东与朝阳镇连接,西有横水镇,新安县为邻。全村12个生产小组,在籍3100人,’750户,村庄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0亩,林地面积150亩,共计总面积为3.8平方公里。常袋村属丘岭地区,凹岭突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多雨酷热,冬春干旱,有四季明显交替的气候特征。宜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五谷、豆类等农作物,值得一提的是深层煤碳有待开采。村庄茂林蔚然,映带左右,交通便利,经纬分明,大街小巷基本达到了水泥路面硬化。彻底改变了旧时常袋晴日车过尘灰飞扬,雨天泥水横流的情景。 村庄以外,野花幽香,沟壑11条,皆有名称:西凹沟、后凹沟、杨树沟、下凹沟、塞北沟、血子沟、南波沟、霍凹沟、桑树凹沟、还有狼窝沟,沙坡沟。由于多种原因,现今只有南坡沟,沙坡沟、西凹沟泉水叮咚、潺潺流水,其它沟壑均已干竭。 常袋村名的由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不但学富五车,词章华丽,名重当世,且喜饮酒,长饮不醉。一日南游至杜康仙庄,见酒旗飘飘。上书“杜康造酒醉天下”,颇不以为然。遂与仙庄掌柜杜康订下协议:杜掌握必须拿出上等好酒,刘先生如喝醉需按杜掌柜要求付酒钱;如喝不醉,掌握柜分文不取。于是杯盘摆上,推杯换盏,刘伶饮毕,依然谈笑风生,似无醉意。杜掌柜微笑相送至门口,二人话别。 刘伶当时属于北邙,还家时行至常袋村西北岭上,山风吹来,酒意大发,遂醉倒在路旁,酣睡过去。口中汩汩流出香气四溢的酒液,像一条小溪直达北面洼底,即现在的酒流凹村之所在。随行家人见刘伶如此醉倒,久唤不醒,即扶车送至家中。刘伶三天三夜不曾醒来,家人以为醉死遂以棺椁盛殓,择日下葬。 事过三年,家人正商议为刘伶举行三周纪念之礼,见一鹤发童颜老汉,走上门来相问:“此处可是刘伶刘先生府上?”家人说:“是!老先生有啥事情?”“三年前我与刘先生签约,喝醉酒须付酒钱,今日特来讨要,望能通报。”家人一昕,怒气冲天,喝道:“大胆老儿,我家老爷已过世三年,今不向你索赔,反来讨要酒钱,看打!”齐刷刷围上一圈,就要动手,杜掌柜将手一拱道:“慢来,你家老爷现在何处?”家人说:“已殡葬三年。”杜掌柜道:“快快掘墓开棺,先生今日将醒!”家人以为这老头儿说疯话,又欲动手,内中有见多识广之人,观此老汉,仙风道骨,声若洪钟,气度不凡,劝家人道:“老先生既如是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量他也走不了,何不开棺一试?”众人答应,一齐前往墓地。倾刻问墓已掘开,抬出棺木。开棺一看,众皆惊讶,刘伶面色如生,一遇阳光眼睛微睁,家人上前扶起,但听刘伶打个呵欠口中念念有词:“真好酒啊!真好酒啊!”众人皆信杜掌柜之言是真,遂向刘伶说杜掌柜前来讨要酒钱,刘伶即命回府款待。酒饭已毕,刘伶问道:“杜掌柜,可要多少酒钱?”杜康从腰问扯出一小布袋说:“造酒需要用粮食,只要装满这一袋就可以了!”刘伶一笑吩咐道:“打开库房,尽袋装满。”谁知粮仓已尽,袋仍未满,原是仙袋一条。 又据传说,常袋村原为杜康母亲的娘家,杜康为了报答舅父,从刘伶家讨来的粮食和永远盛不满的仙袋就留给了舅家,因为杜康的舅父也是酿酒老手,于是舅家的酒坊就有了用不完的粮食,由于仙袋长,故称该村为长袋村,不知何年何月又将长袋村改为常袋村。 因为地处黄河古渡和古都洛阳连结的交通要道上,地势险要,经济繁荣,常袋村随成为洛阳西北的屏障和重镇,所以又被称为常袋镇。经查证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洛阳地图就对常袋镇有所显示。且一直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现今有人把袋写为代这是两者并同,并无非意。 常袋村由来已久,人口逐年递增,现有在籍祖氏姓25个,分别是刘、李、郭、杨、乔、赵、高、张、王、武、董、孟、徐、信、崔、姜、许、和、陈、宋、范、要、薛、吴,另有最近迁入司姓的l家。上述诸姓刘、李、郭、赵、杨、乔、高七姓家族人数众多,可谓是祖居姓,其余18个是相继迁入。据考证元朝末年,常袋村人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处迁民而入的,据刘氏家谱载,迁入常袋村是在元朝末年,杨氏家谱记杨氏先祖明朝初,由山西杨家堡迁居洛西北乡樱桃沟村,后由樱桃沟迁入常袋村,18个迁居姓,其中孟姓是因修建小浪底水库迁民而人的,在所有姓工中最具特色者应是李姓,李姓系少数民族蒙古族的后裔,是国王木华黎父亲的第八代排行的第四的儿子受贬来到洛阳,后因其它原因迁入距洛阳北25里的李家营村,这就是洛阳蒙古族人的根,现在的常袋村李姓就是自木华黎的父亲数起15世时从李家营迁入常袋村的,具体年代均无法考证。 【经济产业】 常袋村人均耕地面积一亩,是粮食产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建国初期全部是旱田,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建国后,通过兴修水利,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