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 山 講 義 朱 熹 先生曰:”熹此來得觀學校鼎新,又有靈芝之瑞,足見賢宰承流宣化、興學誨人之美意,不勝慰喜,又承特設講座,俾爲諸君誦說,雖不敢當,然區區所聞亦不得不爲諸君言之。蓋聞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故聖賢教人爲學,非是使人綴緝言語、造作文辭,但爲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而推之以至於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諸君肄業于此,朝夕講明於此,必已深有所得,不然亦須有疑。今日幸得相會,正好商量彼此之間皆當有益。” 時有程珙起而請曰:“《論語》多是說仁,《孟子》卻兼說仁義,意者夫子說元氣,孟子說陰陽。仁恐是體,義恐是用。”先生曰:“孔、孟之言有同有異,固所當講。然今且當理會何者爲仁、何者爲義。曉此兩字義理分明,方於自己分上有用力處,然後孔、孟之言有同異處,可得而論。如其不曉自己分上元無工夫,說得雖工,何益於事。且道如何說箇仁義二字底道理。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箇道理之在我者耳,故性之所以爲體,只是仁義禮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於此。 韓文公云:‵人之所以爲性者五ˊ,其說最爲得之,卻爲後世之言性者多雜佛、老而言,所以將性字作知覺心意看了,非聖賢所說性字本指也。五者之中,所謂信者,是箇眞實無妄底道理,如仁義禮智皆眞實而無妄者也。故信字更不須說,只仁義禮智四字於中各有分別,不可不辨。蓋仁則是箇溫和慈愛底道理,義則是箇斷制裁割底道理,禮則是箇恭敬撙節底道理,智則是箇分別是非底道理。 凡此四者具於人心,乃是性之本體,方其未發,漠然無形象之可見。及其發而爲用,則仁者爲惻隱,義者爲羞惡,禮者爲恭敬, 智者爲是非,隨事發見,各有苗脈,不相殽亂,所謂情也。故孟子曰: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ˊ謂之端者,猶有物在中而不可見,必因其端緒發見於外,然後可得而尋也。蓋一心之中,仁義禮智各有界限,而其性情體用又自各有分別,須是見得分明,然後就此四者之中又自見得仁義兩字是箇大界限,如天地造化、四序流行,而其實不過於一陰一陽而已。 於此見得分明,然後就此又自見得仁字是箇生底意思,通貫周流於四者之中。 仁固仁之本體也,義則仁之斷制也,禮則仁之節文也,智則仁之分別也。正如春之生氣貫徹四時,春則生之生也,夏則生之長也,秋則生之收也,冬則生之藏也。故程子謂ˋ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ˊ正謂此也。孔子只言仁,以其專言者言之也。 故但言仁,而仁義禮智皆在其中。孟子兼言義,以其偏言者言之也,然亦不是於孔子所言之外添入一箇義字,但於一理之中分別出來耳。其又兼言禮、智亦是如此。蓋禮又是仁之著,智又是義之藏,而仁之一字未嘗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 若論體用亦有兩說。蓋以仁存於心而義形於外言之,則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而以仁義相爲體用。若以仁對惻隱、義對羞惡而言,則就其一理之中,又以未發巳發相爲體用。若認得熟、看得透,則玲瓏穿穴,縱橫顛倒,無處不通,而日用之間行著習察,無不是著功夫處矣。 珙又請曰:“三代以前只是說中說極,至孔門答問說著便是仁,何也?” 先生曰:“說中說極,今人多錯會了他文義,今亦未暇一一詳說,但至孔門方說仁字,則是列聖相傳到此方漸次說親切處爾。夫子所以賢於堯、舜,於此亦可見其一端也。 然仁之一字,須更於自己分上實下功夫始得。若只如此草草說過,無益於事也。” 先生因舉“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一章,而遂言曰:“所謂性者,適固已言之矣。今復以一事譬之。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之有此性,如官之有此職。朝廷所命之職,無非使之行法治民,豈有不善。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質,而氣之爲物有清濁昏明之不同。稟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慾之累,則爲聖。稟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微有物慾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爲賢。稟其昏濁之氣,又爲物慾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爲愚爲不肖。是皆氣稟物慾之所爲,而性之善未嘗不同也。 堯、舜之生,所受之性,亦如是耳。但以其氣稟清明,自無物慾之蔽,故爲堯、舜,初非有所增益於性分之外也。故學者知性善,則知堯、舜之聖,非是强爲識得堯、舜做處,則便識得性善底規模樣子,而凡吾日用之間所以去人慾、復天理者,皆吾分内當然之事,其勢至順而無難。此孟子所以首爲文公言之,而又稱堯、舜以實之也。但當戰國之時,聖學不明,天下之人但知功利之可求,而不知己性之本善,聖賢之可學,聞是說者非惟不信,往往亦不復致疑於其間。若文公則雖未能盡信,而已能有所疑矣,是其可與進善之萌芽也。故孟子於其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