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学说中的无我思想研究.docVIP

儒家“仁爱”学说中的无我思想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仁爱”学说中的无我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安桂香(1988- ),女,汉族,山西平遥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自然哲学。   摘 要: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关系极其复杂的社会,然而,每种伦理关系都是靠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生生的伦理主体――“我”――来维系的。因此,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我关系。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家们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道德智慧,总结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我关系学说。其中儒家的“仁爱”学说博大精深,本文试图通过对儒家“仁爱”学说中的无我思想的研究,从一个不同的侧面对儒家思想做出不同的解读。   关键词:儒家;无我伦理;研究   “仁爱”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主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孔子关于仁爱思想的论断中,主要讲了仁的三层意思,其中闪烁着无我思想的光芒。   一、仁之“爱人”无我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的“人”字,不是特指社会中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部分人,而是指与动物界相对的所有人。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城市中人)还是“野人”(乡村中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之人,都以人道相对待。学术界曾经存在过一种说法,谓“仁者爱人”之人字不包括奴隶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内,这是不正确的。“爱人”的另一种表达就是“泛爱众”。众字,原意是在田野里耕作的农业奴隶或地位地下的庶人,在此泛指民众。《论语?乡党篇》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的记载。马厩起火先伤者必是养马者,而养马者在当时由地位低贱的奴隶“圉”来担当。孔子之问,体现了他对人的关心。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反映了奴隶追求解放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上古时期人我关系变化的革命性飞跃。   “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人我相处时亲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韩非子?解老》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报也”这是对仁的十分精当的解释。仁,就是一种恻隐、慈悲、亲爱之心的外在体现。儒家强调,爱人必须是全心全意的。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这就是对于爱人的具体要求。忠,尽己之谓。只有尽己之力去爱人,力竭而后止,才是真正的爱人。竭尽全力爱人助人,以致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爱是无私、无我的,是全心全意的,因此,这种纯粹的爱人与无我最终合而为一。   二、仁之“克己复礼”无我   《论语》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答颜渊问仁的这段话,就是对仁的这层意思的说明。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范反之于己身而践履之。具体做来,就是要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达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规范的要求。   全心全意地爱人是无私、无我的,同样地,克己之欲也是实现无我的必要条件。爱人是通过我来实现的,所以,要做到全心全意地爱人,就必须摒除自我的私心杂念,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礼义规范的要求。人生在世,总会有一定的私欲和放逸之心,如果不加克制而任其发展,就必然不能容人容物。克己,正是对于自私自利之心的限制。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地克除自己不良的一面,使自己在身心言行上都达到君子的标准,这正是爱人的必要前提。实行仁道必须以约束己身为先,克除自我的一己私欲,以致达到心中无我,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三、仁之“人我交相成”无我   《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雍也》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上面引证的孔子与子张、子贡的问答之语,就是对仁的这层意思的说明。孔子主张,人我相与,立必俱立,成必俱成。因此,他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命题。其宗旨就是要使己立,也要使别人立;既要使自己成,也要使别人成。立人、达人正是立己、达己的目的所在。孔子以此做到了人我交相成,故子贡称道其为仁圣。孔子的行恭宽信敏慧五者于天下之论,也可以视为人我交相成的进一步规定。   四、仁之“推己及人”无我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思想外,孔子还讲了为仁的方法论原则。这个方法或原则,也就是“能近取譬”。就是指能以我对待自己的亲近之人的心情为譬,推而广之,以之为喻,来对待其他人。这个“为仁之方”的实质,就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