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docVIP

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摘要:目的:对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安全性进行探讨。 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17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对照组中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而对治疗组中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取微剂量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并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患者的相关指标数值的改善更为良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采取小剂量肝素治疗,能够更为良好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数值,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剂量肝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07-0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为病危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致死率较高。在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应采取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1]。而对患者采取小剂量的肝素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本文就此对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所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对照组中有17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15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2.3)岁,其中男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10例,女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有7例。治疗组中有17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在16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4.3)岁,其中男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11例,女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有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白细胞分型等各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对照组中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对患者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抗休克、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就诊患者的酸中毒情况以及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等。而对治疗组中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取微剂量肝素治疗,即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一定剂量的肝素治疗。其中对于有较为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在对患者给予肝素治疗后给予一定量的凝血因子或者血浆的补充处理,同时给予一定的止血药。对患者采取肝素治疗时,肝素的剂量为24u/(kg?d),并且使用输液泵持续静脉输注。   对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D-D)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进行检测记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数据的对比方法为t检验;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中的相关数据资料可以得知,在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并且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患者的相关指标数值的改善更为良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即DIC)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引起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其作为危重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2]。而在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抗休克、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就诊患者的酸中毒情况以及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等常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3]。而随着现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小剂量的肝素治疗,对于更为良好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X ±S)   肝素作为一种天然酸性的粘多糖,其分子成线性状态,其存在于人体的大多数组织中,于人体的肺、心、肝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较为丰富[4]。肝素能够与人体血液中的AT-结合,从而形成相应的复合物作用于凝血活酶,从而有效的阻止相关凝血因子的活化,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小板聚集,产生较为强大的抗凝作用[5]。根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小剂量肝素的使用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控制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