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传统建筑的现状和发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西传统建筑的现状和发展   豫西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地坑院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包含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在保护其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实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非常少有的民居方式,地坑院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该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这种民间文化得到传承。”这种传统文化创新与现代产业开发的“双赢”之举,应当是对民间文化的另一种拯救。我们正是利用其民间文化和旅游资源对地坑院进行置换。   地坑院是一种生土建筑,据当地文献记载和人们口头传记,至少在800年前,在陕县的东凡、张村、张汴三大塬上,人们居住的都是地坑院。现存的地坑院,最早的有200年左右历史,一般在100年左右。作为一种人类居住文化的独特样式,地坑院具有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特点和价值。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生土建筑遗存,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人居形式的一种独特形式,是考古学已发现的由地穴建筑演变而来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我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发生、发展、进化、蜕变过程的见证和标本。正因为此,作为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地坑院成为研究我国建筑、农业、地质、环境、民俗、宗法制度等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现在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南的陕县境内,尤其是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等三个高台平原地带,分布最为集中,保存较为完好。从古至今,人们就在这古老而美丽的陕塬上繁衍生息,从远古的穴居一步步演变成一种独特有趣、美观实用的民居。地坑院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丈多深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地坑,再在坑壁四周挖窑洞,坑内外有出入坑院的通道连接。整个村庄就是由这众多的地下建筑簇拥而成。“闻声不见声,进村不见村”,是对陕塬地坑院奇妙布局的真实写照,与其他各地区的窑洞相比,地坑院独具特色。   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它继承了一般窑洞的优势,也多了许多自己的特色。一般的窑洞多是靠崖而居,故有“靠崖院”之称。地坑院的建筑形状有两种:圆形和方形。圆形的建筑特点和靠崖院很接近,多建在靠塬面边缘,依据地形,呈半圆状或三面有墙一面敞开,修造比较省时省力,但这种地坑院不多,在陕县更不存在。陕县的地坑院多是方形,修建时颇为讲究,多选在冬季农闲的时候,不管家境如何,主人都要找阴阳先生先看过风水,择好方位,丈量出一块平地,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约200平方米。然后按画好的线从四面开始下挖,周边成壕沟状,从 上面看去颇像一个巨大的“回”字,向下一般挖至6―12米左右,看四壁的高度足以开凿窑洞后,才在四壁挖窑并移去中间的那一堆土方。地坑院的修造也讲究坐北朝南,多在北壁凿窑一排三孔为主窑,取“福”、“禄”、“寿”三星汇聚的吉意,若宅基地窄小,只能挖两孔,也要在两孔之间挖一个供神的小坎窑,算是补足了三星,如同三孔并排一般吉利。同时还要在窑院一角的一孔窑内凿出一条斜度约在40度的左右的阶梯式地道,通至院外,称门洞,作为出入的门户,出地面处一般象征性地建一个小门 楼,标志着此处有人家。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该书称地坑院这种窑洞式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因此闻名中外。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也先后来到河南陕县实地考察,专家一致认为,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保护地坑院的同时,对于这种传统的民居,也有了新的发展。   部分维修后的窑洞,文物部门在当地征集了一些与传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民俗等有关的文物,在窑洞内进行展览,丰富了地坑院的参观内容。   天井窑院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的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点的天井窑院,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而民俗主要是剪纸、方格土布、澄泥砚和特色饮食。地坑院窑洞的窗户和风门,都是木制的井字型方格,这是窗花大量使用的基本条件。剪纸在各种民俗事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春节用的窗花和结婚用的团花和喜花是三门峡剪纸的主要品种。在地坑院的农户家中,还可以常常看到织布机织成的土布,图案简洁大方,以方格图案为多,颜色以黑色、蓝色、红色为主,摸起来非常有质感。   将一部分地坑院维修后,建成窑洞宾馆,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和食宿,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坑院搞了“农家乐园”,以农家土鸡暖锅等饭菜招揽游客。更多的村民意识到,在他们眼中厌烦了的地坑院,于外界却是一种景致。于是更多的人办起了“地坑院农家游”,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往住人的窑洞收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