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4 人民版必修.docVIP

20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4 人民版必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摩登姑娘、太太们……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服饰和饮食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等信息,说明人们出现了盲目学习西方社会习俗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原创)1898年,有人作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①服饰改革 ②废止缠足 ③婚姻自由 ④反清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41866年,张德彝记载了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这一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的服务周到而且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经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题干材料中“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等信息,说明西餐馆主要分布在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5(原创)某征婚广告称:“女子须不缠足者;须知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挑战 D.封建正统思想销声匿迹 解析:该“征婚启事”中提出的要求,反映了我国新式婚姻观念的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近代婚姻礼俗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民主进步思潮的熏陶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不会成为近代婚姻礼俗变化的原因之一,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经济因素,B、C两项属于思想因素。 答案:D 7山西一个乡绅曾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该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洋务运动期间 D.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答案:D 81912年以后,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所取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制度的改革 B.底层民众的呼声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民国政府的倡导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曾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其内容之一是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答案:D 9(20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解析:清末民初,剪辫运动具有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废止缠足,C项反映的是新式婚俗,D项反映的是新式交通工具,均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B 10(2011·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表明中华民国(  )。 ①提倡女权 ②主张男女平等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消灭了性别歧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就“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而言,①是间接说明的现象,②和③是直接说明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消灭性别歧视不可能仅凭一份报纸而解决,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11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一历史现象标志着我国(  )。 A.电报线路已遍及各地 B.有线电报业务的开端 C.民用电报事业的出现 D.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答案:B 121880年,刘锡鸿等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v2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