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专业版).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腹泻 鹤山市妇幼保健院 江生 小儿腹泻 (Infantile diarrhea) 定义: 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一、概述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感染性腹泻(多见)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性、过敏性、先天酶缺乏及气候等因素引起的腹泻。 (一)腹泻的易感因素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且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的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 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3.新生儿生后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二)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 (1)病毒感染 (2)细菌感染 (3)真菌感染 (4)寄生虫感染 肠道外感染 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内感染 病毒感染(80%婴幼儿腹泻) 1.轮状病毒(rotavirus) 2.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 肠道腺病毒) 3.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 4.冠状病毒 5.星状和杯状病毒 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 1)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othogenic E. coli,EPEC) 2)产毒性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3)侵袭性大肠杆菌 (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 4)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 5)黏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enteroadherent aggregative E. coli, EAEC) 2.空肠弯曲菌 3.耶尔森菌 4.其他: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真菌 念珠菌 曲菌 毛霉菌等 寄生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阿米巴原虫 隐孢子虫 肠道外的感染 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发腹泻。 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外感染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较难控制的肠炎。 (三)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 过敏性腹泻 原发或继发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气候因素 三、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分泌性腹泻 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 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肠炎 病毒侵入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复制 ↓ 粘膜受累,绒毛被破坏→绒毛缩短;微绒毛肿胀并脱落 ↓ 线粒体肿胀,内质网膨胀 载体减少 双糖酶活性下降 消化吸收面积减少 ↓ ↓ 双糖(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