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十二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意外事件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一)怎样理解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二)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 行为人的罪过即其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犯罪的目的只是某些犯罪构成所必备的主观要件,所以也称之为选择性主观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一般不影响定罪,而影响量刑。 怎样理解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对于是否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任何正常人都完全由选择的自由。实施或不实施犯罪行为,都是通过人的意志和意识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对自由的意志的选择和支配来实现的。 国家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首先是合乎情理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对其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刑罚,不仅是一种惩罚,而且也可以促使他今后正确地进行意志选择,不要再选择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样就通过追究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达到了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 首先,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确认其同时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其次,对某人定罪和追究刑事责任,不但要求犯罪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必须同时具备,而且还要求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表现在:一方面,人的客观上危害社会的活动,只有受到主观上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支配和决定时,才是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人的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的犯罪心理态度,永远表现在刑法所规定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当中。 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从罪过形式角度看,我国刑法中犯罪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 二是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 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深入地研究和阐明犯罪的主观方面,有助于正确而深刻地把握我国刑法学中与犯罪主观方面有关联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深化与丰富我国刑法学的研究。 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二)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深入研究和正确认定犯罪的主观方面,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正确查明犯罪主观方面,要求司法人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与动机,相对其客观危害行为是属于主观因素,但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来说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司法人员查明行为人犯罪主观方面情况的活动,是司法人员的主观去认识客观真实情况的过程。 第二,行为人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不是停留在其大脑中的纯主观思维活动,它必然要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这样就必定会通过行为人犯罪及与犯罪有关的犯罪行为前、犯罪行为时以及犯罪实施后的一系列外在客观活动表现出来。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三)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一)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 犯罪的故意是罪过形式之一,是故意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我国刑法典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与犯罪的故意密切相关,无后者就无前者,但两者并非等同概念,后者是一种罪过心理,前者是这种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因素 所谓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的故意包含两项内容或称两种因素:一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种“明知”的心理属于心理学上讲的认识方面的因素,亦称意识方面的因素;二是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希望”或“放任”的心理属于心理学上意志方面的因素。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才能认定他具有犯罪的故意而构成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一切故意犯罪在主观认识方面必须具备的特征。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对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应当着重探讨和明确以下几点: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⑴ 怎样理解明知的内容? 刑法典第14条在故意犯罪的概念里简略地表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具体说来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