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化工原理课件教学课件作者十一五杨祖荣5.5吸收塔的计算课件.ppt

化工原理课件教学课件作者十一五杨祖荣5.5吸收塔的计算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讨论: m、Y1、X2、S一定时: 注意:图的适用范围为 20及S0.75。 的意义:反映了A吸收率的高低。 参数S的意义:反映了吸收过程推动力的大小, 其值为平衡线斜率与吸收操作线斜率的比值。 S范围在0.7~0.8 ——吸收因数 3)数值积分法 平衡线曲线时 图解积分法步骤如下: 操作线上任取一点(X, Y),其推动力为(Y - Y*)。 系列Y~ 作图得曲线。 积分计算Y2至Y1范围内的阴影面积。 5.5.4. 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D——吸收塔塔径,m; Q ——实际体积流量,m3/s; u ——空塔气速, m3/s。 5.5.5. 吸收塔的设计型与操作型计算 命题:物系、操作条件一定,计算达到指定 分离要求所需塔高。 分离要求 :残余浓度Y2或溶质的回收率? 1.设计型 (1)流向的选择 逆流特点:1) 逆流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 2)吸收液的浓度高; 3)溶质的吸收率高. 4)液体受到上升气体的曳力,限制了液体流量和 气体流量。 (2)吸收剂进口浓度的选择及其最高允许浓度 (3)吸收剂流量的确定 例 在填料吸收塔内,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体中的SO2,气体流量为5000标准m3/h,其中含SO2的摩尔比为0.1,要求SO2的吸收率为95%,水的用量是最小用量的1.5倍。在操作条件下,系统平衡关系为Y*=2.7X,试求: (1)水用量; (2)吸收液出塔浓度; (3)当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为0.2kmol/(m3·s), 塔截面积为0.5㎡时,所需填料层高度。 解:(1) 实际用水量L=1.5Lmin=1.5×515.3=773kmol/h (2)吸收液出塔浓度通过全塔物料衡算求得 X1 = X2+V(Y1-Y2)/L=0+ (3)平均推动力法: =6.38×0.558=3.56m 脱吸因数法 =6.37×0.558=3.56m 2.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命题:塔高一定时,吸收操作条件与吸收效果间的    分析和计算; 吸收塔的核算。 (1)定性分析 例 在一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氨-空气中的低浓氨气,若清水量适量加大,其余操作条件不变,则Y2、X1如何变化?(已知体积传质系数随气量变化关系为 ) 定性分析步骤: 1)根据条件确定HOG、S; 2)利用 ,确定 的变化; 3)采用吸收因数法确定Y2的变化; 4)利用全塔物料衡算分析X1变化。 水吸收混合气中的氨为气膜控制过程 因气体流量V不变 近似不变,HOG不变 、 NOG不变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5.5.吸收塔的计算 5.5.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5.5.2. 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5.5.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5.5. 吸收塔的设计型与操作型计算 5.5.6. 解吸及其计算 5.5.4. 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传质设备: 板式塔 填料塔 操作型:核算; 操作条件与吸收结果的关系。 计算依据:物料衡算 相平衡 吸收速率方程 吸收塔的计算内容: 设计型:流向、流程、吸收剂用量、 吸收剂浓度、塔高、塔径 5.5.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1.物料衡算 定态,假设S不挥发,B不溶于S 全塔范围内,对A作物料衡算 : VY1+LX2=VY2+LX1 V(Y1-Y2)=L(X1-X2) V,Y2 V,Y1 L,X2 L,X1 X1=X2+V(Y1-Y2)/L 2.操作线方程式及操作线 (1)逆流吸收 V,Y2 V,Y1 L,X2 L,X1 V,Y L,X VY+LX2=VY2+LX Y2=Y1(1-?) ?——A被吸收的百分率,称为回收率或吸收率。 同理: 逆流吸收操作线具有如下特点: X Y1 Y2 X1 X2 A B Y 3)操作线仅与液气比、浓端及稀端组成有关,与系 统的平衡关系、塔型及操作条件T、p无关。 2)操作线通过塔顶(稀端) A (X2,Y2)及塔底 (浓端) B (X1, Y1); 1)定态,L、V、Y1、X2恒定,操作线在X~Y 坐标上为一直线,斜率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