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管基质成分提升面部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颜面部微整形中的应用,降低移植的脂肪颗粒被吸收率。方法:笔者选择24例进行面部精雕脂肪填充的患者,于下腹部采用肿胀吸脂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通过静置,纯化后,加自身血管基质细胞。混合液采用多点、多层、多部位的注射方法,精雕塑型颜面部。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22例效果满意,面部两侧基本达到对称,脂肪颗粒基本上没有被吸收,不必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手术。而4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脂肪填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被吸收,其中有34例需要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结论:血管基质细胞可以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的存活率,面部脂肪填充可以一次成形,减少手术次数。
[关键词]血管基质层细胞(SVF);脂肪颗粒移植;面部微整形。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4-0267-03
自体脂肪组织作为一种理想软组织填充材料,在整形与美容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优点是植入自体脂肪组织没有排异,与周围组织质地相同,外观和手感良好。但由于脂肪细胞的耐缺血能力较差,失去了原有微血管结构的脂肪组织颗粒移植物,在与受区重新建立血运以前,常因局部血供不足而发生移植的脂肪细胞坏死、吸收,形成硬结、囊肿等。吸收率达到20%~90%,因此临床上往往需要重复脂肪移植注射2~3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本研究观察自体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提高移植脂肪颗粒(adiposegranule,AG)成活率的作用,以大幅度提升面部微整形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临床组共24例,女性18,男性6例,年龄38~53岁。均愿意进行面部精雕塑形。其中有的患者颜面部各个部位均过度消瘦,感觉就像80岁一样,颜面部皮肤干燥甚至干裂,皱纹显著,皮肤表面触摸时感觉皮肤很松弛,非常自卑,从不敢出席各种社交活动,这些患者都非常羡慕别人有滋润的皮肤,但都拒绝多次面部手术,担心移植的脂肪被吸收,害怕进行多次填充手术。对照组是进行单纯脂肪移植的患者,共46例,女性36例,男性10例, 年龄32~60岁。
2 手术方法
2.1 脂肪颗粒的制备:采用脂肪抽吸的方法,肿胀液配方:2%利多卡因注射液25ml+0.9%生理盐水1000ml肾上腺素注射液1ml+8万单位庆大霉素2ml,注射肿胀液至局部发硬发白后,采用普通的注射器抽吸颗粒脂肪。用20ml注射器连接16~18号针头,将针头插入抽吸部位后回抽针芯,使针筒内形成负压,并保持负压,采用扇形往复抽吸技术。收集抽取的脂肪约200~250ml,注射前将收集的颗粒脂肪过滤筛选,排去肿胀液,再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4次,充分去除肿胀液、血液、破碎的脂肪及纤维组织碎块,直至所供颗粒脂肪呈均匀黄色的纯净颗粒脂肪。
2.2 SVF的制备
2.2.1主要试剂:DMED 低糖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胚胎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PBS),牛血清白蛋白,Ⅰ型胶原酶,胰蛋白酶(美国 Sigma公司),25cm的培养瓶。
2.2.2 脂肪组织的消化:剪取脂肪组织约500mg,剔除肉眼可见的血管和纤维组织,PBS冲洗3次,剪切成约1cm×1cm×1cm的组织块,移入酶消化液4ml中,内含1% 和0.1% I型胶原酶,37℃消化60min,消化期间每间隔5min上下震荡1次,加入含15% 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终止消化。
2.2.3 SVF的分离:75UM网筛过滤组织消化液,去除未消化残余组织,将滤液移入新的10ml离心管, 1800r/min离心10min,可见离心管内液体分成4层,先吸除最上面的脂滴和第二层的乳状的成熟脂肪滴,和第三层的上清液,留下底层的沉淀物SVF,加入生理盐水3ml,吹打重悬,计数。
2.2.4 SVF和脂肪颗粒混合液的制备:将吸脂所得新鲜脂肪颗粒约200ml倒入3个25cm的培养瓶中,将上述SVF液3ml加入200ml的脂肪颗粒中,充分混合,制成混合液。将培养瓶安置入37℃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h,待用。
2.3 SVF和脂肪颗粒混合液移植的方法:注射时可用30cm长的圆头16~18号针头,自凹陷的一端沿长轴穿刺全凹陷的另一端,边退针边缓慢注射,注射时脂肪SVF混合液应被间断注射成扇形的线状柱体。避免注射较大的团块状,以防血运不佳,注意凹陷处的皮肤逐渐丰满起来,该处皮肤由红变白,此时即为理想的注射量。可边注射边用手轻轻的推匀,整体注射完毕后,用滚轮轻推,再用平纱轻轻揉表面,使其尽可能平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