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5节《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VIP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5节《地球的结构》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5节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结构 必修Ⅰ 第二章 *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 续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1.对本考点的掌握应先从整体上把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如右图所示: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获得一个新的油气发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 材料二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和不连续面(界面)。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地震波 * (3)试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 (4)如果黄河口凹陷油气勘查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  。 A 横 该题1、2、3问主要考查基本概念,比较容易回答。第4问四幅图中,A图中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变化,说明所经过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气态物质,因而可以得出答案为A。 * 2.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圈层 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层 说 明 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 生物出现以后,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O2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N2的比例增加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CO2的比例增加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CH4的比例增加 生物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主要包括: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利用了大气中的CO2,并生成了O2,所以它使大气中CO2的比例减少了,O2的比例增加了。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了部分含氮的化合物,生成了N2,从而使大气中N2比例增加了。 B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1轮)· 地理 · 浙江 · 湘教版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1轮)· 地理 · 浙江 · 湘教版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1轮)· 地理 · 浙江 · 湘教版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1轮)· 地理 · 浙江 · 湘教版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