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小河,唱出一幅肖像
2009年,何国峰已经离开“美好药店”乐队,变成“小河”,他自己出了一张专辑名叫《身份的表演》。在封面中,他头戴安全帽,系着白毛巾,戴着袖章,涂了脸谱……他似乎开始对人物的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更多的独自表演,颜色变得丰富,而不是之前的那支黑白乐队。他曾刻意保持着自己身上的那种小城青年气质,似乎是在用一种平静来阐释自己民谣中的癫狂。
一年后,小河在一家画廊做了些和声音有关的实验项目,他开始考虑声音的着力和灵感的发源,过去的创作方式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多丰富的声音。于是,他用一种类似“机制”的方式,让自己主动创作,小河把它叫作音乐肖像。
2010年,他用12首歌曲记录了12个人物。5年后,他找到12组音乐人,将这些作品重新演绎。小河觉得这个音乐项目是一个程序、一种游戏规则,还是一套语言体系,它拉近了创作者与“灵感”之间的某种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从创作角度讲,你当初为什么会做音乐肖像?
小河:2010年我在一个画廊做些跟声音有关的实践,在美术空间展览的时候思考了声音应该怎么做互动、表演、展示。由此想到了很多,可能不光是某个作品本身,也是创作源头和根本,关于创作原发点层面的问题,这些都引发了我对自己创作本身的思考。
可能对于很多创作来说灵感是很重要的东西,我发现在以往的写歌过程中,灵感是突如其来的,被很多人神化了,它从天而降飞进脑子里。但是,其实你没有搞清楚它从哪儿来、到底是什么,就认定了那个东西叫灵感。只有它来了才能创作,不来的时候只能等。音乐是一种特别直接的感受,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年轻时总有不解。比如对社会的不解;对生命的思考、恐惧;对未来的迷茫。所以那个时候很容易写出歌来。也就产生了依赖,那种创作的习惯性也就成了所谓的“灵感”。
就在2010年,我发现自己创作的状态其实是很被动的,每天都在想新歌,但是很难像年轻时那样敏感,很多事发生之后也不会有很快的创作反应,那时生活也变得简单,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抱着琴待着。我发现当生活在改变,而创作模式还是以往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没找到创作源发点,作品就会越来越少,而且可能还会对自己有了消极的判断:“我创作力是不是不行,我是不是过时了?”所以,我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把被动变为主动的改变。用一个机制去创作,虽然我对灵感是不完全了解的,但是这个机制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你在生活中不够敏锐的时候,你是不是愿意去突破自己的这种状态?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说,音乐肖像的出现就像是一种新的创作规则?
小河:它就像游戏一样简单。我给自己制定的规则是在这一年当中,每个月跟一个陌生人生活一天。把自己放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主动触发。无论你对那个人有没有感觉,你喜不喜欢这个人,总会被影响和触动,先“做”灵感,它就像一颗种子,而我们共处的一天,就是土壤。我也不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我有了感受,种子就会发芽,会长出一些东西,也会有些结果。
以往我们总觉得,一个作品的好坏跟这个作品里面的内容有很大关系。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特别好的创作,是特别小的、关于细节的。当然我并不否定宏大命题的艺术作品,我只是认为这种“微观视角”恰恰是常被我们忽视的一些东西,它是一种个人的体验,而非集体意识和题材操控的。我以前也没想过这些,但是做了一年音乐肖像,最后发现我选择的人物对象也在发生变化。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说说。
小河:开始找人物的时候,我像小记者一样,找一些感觉身上有故事的人物,后来发现,他们其实是被社会定性的,是被社会化的角色。就等于是带着偏见去找人,我觉得这样会有问题。大概六七个月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站在一个更开阔的角度去选人、了解他们,之后选择了“90后”的北京女孩、收藏家,这些人的身份其实没那么模式化。
三联生活周刊:你选定的第一个人物是?
小河:第一个人物是安徽的乡村教师。开始音乐肖像是在豆瓣上发起的,当时我在豆瓣上做了招募肖像人物的宣传,后来就收到很多人的消息。我从这些信息里去挑选,最开始就是按照题材去选择,像我刚才说过的。
这个人没有发照片,就是一份简历,我当时还看到了他一并发来的诗,总之我第一次见到他还挺吃惊的。他叫王刚,我起初觉得他的身上应该有点书生气,或者是印象中乡村教师的那种典型穿着,但是我都没有看到,因为那种样貌的塑造,常常是被媒介塑造的形象。就像我小时候看电影,好人、坏人很容易分清,国字脸、浓眉大眼,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我一直怀疑这种标准。
后来我还发现,在豆瓣上报名的大部分是文艺青年,这位乡村教师也是。他在小镇上当老师,也听张楚、周云蓬,他喜欢文学,写诗,我逐渐发现,其实他和我们很相似,面对着相似的人生问题。
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