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原理与教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识的脑机制 一、ERPs的概念 及其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大脑皮层的基本构造 EEG基本知识 ERPs的概念和特点 ERPs的形成机制 (一)大脑皮层的基本构造 (二)EEG基本知识 EEG基本知识 产生基本原理 构成脑电自动节律的主要是锥体细胞,尤其是深层的大锥体细胞。大锥体细胞具有形成有效电场的特定条件细胞排列井然有序,其顶树突更是平行并列;顶树突长,其实体表面积比细胞体大约10倍以上,接触面积大为增加;顶树突较粗,具有较低的阻抗。 在广阔表面积上的众多突触点的电活动,若是方向一致而且阻抗又较低的话,就容易被总和成为一个有效电场,这时,即可记录到一个综合性的突触后电位,连续不断的综合性突触后电位即是脑电波的主体电活动。 (三) ERPs的概念和特点 ERPs的基本特点 1、ERPs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属于近场电位(near field potentials -- 记录电极位置距活动的神经结构较近); 2、一般要求被试实验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验; 3、刺激的性质、内容和编排多样,目的是启动被试认知过程的参与; ERPs的基本特点 4、ERPs成分除受物理刺激特性影响的“外源性成分”,还包括“内源性成分”,ERPs不像普通诱发电位记录神经系统对刺激本身产生的反应,而是大脑对刺激带来的信息引起的反应,反映的是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第二章 ERP技术原理 ERPs提取的基本原理 平均技术的局限性 几个重要概念 叠加平均基本原理 听觉诱发电位(AEP,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是指声音刺激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由听觉通路产生的诱发电位活动。 其中,潜伏期10ms内的几个很小的波,电位很低(小于1微伏),一般需要叠加1000次以上才能分别出来,反映的是听神经和脑干的电活动,是一种远场电位,称为脑干诱发电位(BAEP,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潜伏期10-80ms内的几个波(No、Po、Na、Pa、Nb、P1)成为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 MLR),可能起源于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内侧漆状体和原始听皮质; 其后的电位称为诱发电位的晚成分,是反映大脑皮层投射神经活动的电位,主要包括N1和P2. 第五章 关于面孔识别的ERP研究? 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信息大约80%是通过视觉提供的。因而对于视觉加工脑机制的研究,是了解人脑信息加工、脑高级功能机制的重要途径。 一、面孔识别研究的意义 1.面孔是一种丰富的非言语性刺激,可提供性别、年龄、表情和个体特征等信息。 2.面孔识别是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的必须,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3.在模式识别、计算科学、测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4.过去由于其脑机制研究的技术方法困难,脑机制研究不多,但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无创性脑功能成像和电生理技术的进步,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吸引了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科学家的兴趣与关注,脑机制研究报告增加很快。 二、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区别 l两种观点: 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的脑机制是否相同?即是否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 l三个衡量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加工异同的标准(Farah,2000): 1.脑定位标准:结构 2.加工系统标准:两种加工是并行/串行关系 3.信息加工方式标准:局部与整体 1、脑定位标准 对于脑定位理论已经有不少实验证据。 (1)单细胞放电 ②这些面孔神经元分布于猴脑皮层的整个颞下皮质,在颞上沟前部有20%之多的面孔神经元。在颞上沟附近按功能聚集。 ③面孔神经元对面孔的不同结构成分(如不同面孔的特征、表情和凝视方向等)具有不同大小的反应,不随面孔的位置、大小和朝向而变化。但也有实验结果发现颞上回、颞下回和颞前回皮质的脑细胞对于面孔的位置、大小、朝向等有不同的反应(Bruce等, 1981; Perrett等, 1987, 1989)。 ④一个面孔神经元并不代表一张面孔,任何面孔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一定的面孔神经元群。 ①有些神经元对面孔有着强烈的反应而对非面孔物体仅有微弱反应或不反应。 (2)神经心理学证据 ①What通道。面孔失认症病人损坏的脑区主要在大脑腹侧。研究结果表明,在腹侧颞叶和枕叶皮质内只要损伤大小足够,就会导致面孔失认。 ②两个半球。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在面孔识别中两半球功能没有区别,仅少部分人在面孔识别时右半球活动为主。物体失认患者的病灶总是在左半球。 (3)ERP研究发现顶部P2、颞枕N170与右侧梭状回(大脑底部)的N200是“面孔特异成分”。(下详) ? 面孔与文字激活的fMRI (Puce等, 1

文档评论(0)

富贵礼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