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鉴赏八大问答模式
一、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示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阝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2)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3)
二、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三、题眼型
提问方式: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诗题为“某某字”,通篇虽无“某某字”,但句句进扣“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种:逐句式。即依原句的顺序一句一句地简析之。
第二种:析点式。这个点就是回答问题的“方面”或“角度”,多指表现手法的方方面面。具体步骤:(1)、先指出“方面”或“角度”。2、结合诗句简析。
示例:2006年四川高考题
(第一种)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第二种)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试作简要分析。
答:(1)以景写幽。(步骤1)用“湖山胜处”“野径斜”“水满”“草深”写出初夏景色之幽美。(步骤2)(2)以动衬静。(步骤1)用“下鹭”衬托“水满”的幽静。(步骤2)(3)以声衬静。(步骤1)用“蛙鸣”衬托“草深”的幽静。(步骤2)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词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1]夜煮茶。
[注] [1]原字为外“囗”内“栾”,现字义同。
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又”,在诗中指不止一次。(步骤1)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无限的愁苦与无奈。(步骤2)一个“又”字更加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步骤3)
五、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