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喉的生理学 呼吸功能 发声功能 保护功能 屏气功能 咽、喉应用解剖小结 1、咽分三部分:鼻咽、口咽、喉咽 2、咽淋巴环构成(内环) 3、腺样体和腭扁桃体的意义 4、喉软骨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5、喉腔的分区 6、小儿喉部的解剖特点 耳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一、耳部的应用解剖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 中耳 内耳 (一)外 耳 由耳廓及外耳道组成 外耳道 外耳道呈s形,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外耳道皮下组织少,感染时疼痛剧烈。 软骨部有耵聍腺,可分泌耵聍。 耳廓 由皮肤、软骨膜、软骨构成 (二)中耳 由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组成 1、鼓室 由六壁组成 内壁 鼓岬,蜗窗 前庭窗 上壁 鼓室盖 下壁 颈静脉球 颈内动脉管 后壁 鼓窦入口,面神经垂直段 前壁 鼓膜张肌半 管,咽鼓管 鼓室口 外壁 鼓膜 听骨:锤骨、砧骨、镫骨,三者以关节连接成链,称之为听骨链。 鼓室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人体最小的肌肉)防止强声对鼓膜及内耳的损伤。 神经:鼓索神经。 鼓室的内容 鼓膜 为半透明的薄膜 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 鼓膜分为4个象限: 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线,再经鼓膜脐作一与之垂直的假想线,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 鼓膜的主要标志 鼓膜脐 锤凸(又称锤骨短突) 光锥 2、咽鼓管 通连鼻咽部与鼓室之间的管,长约31~38mm; 由外1/3骨部和内2/3软骨部构成 咽鼓管的鼓室端称为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 鼻咽端的开口位于鼻咽侧壁、咽隐窝之前,距下鼻甲后端1~1.5cm处。 小儿咽鼓管特点:短、平、宽,故感染容易从鼻咽部上行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 (三)内耳(又称迷路) 按解剖学角度分为前庭、半规管、耳蜗 按组织学角度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不相通。 二、耳部的生理学:主要为听觉与平衡觉 (一)听觉 声波两种传入内耳途径:气传导与骨传导 气传导 声音传入的途径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主要是空气传导: 声波 锤骨→砧骨 ↓ ↑ ↓ 耳廓→外耳道→鼓膜 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 空气振动 传声变压 液体波动 (外耳) (中耳) (内耳) ↓ 听觉中枢←听神经←螺旋器 综合分析 神经冲动 感音 (大脑皮层) (迷路后) 骨传导 为声波直接振动颅骨,使内耳淋巴液发生相应的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听觉。 有移动式和压缩式两种学说。 (二)平衡 A、半规管:主要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B、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 C、前庭神经核:传导神经冲动,并可经许多传导束引起眩晕、眼球震颤、恶心、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耳科应用解剖与生理小结 1、中耳组成 由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组成 2、鼓室解剖及临床意义:六壁及内容物 3、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4、内耳解剖及临床意义:分为前庭、半规管、耳蜗 第一章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 (一) 外鼻 外鼻呈锥体形,有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织。 由鼻根、鼻尖、鼻梁、鼻背、鼻翼、鼻小柱等构成。 由鼻翼的游离缘及鼻小柱共同构成了双侧前鼻孔。 鼻翼向外侧与面颊交界处有一浅沟,称之为鼻唇沟。 外鼻静脉特点 外鼻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与海绵窦相通:内眦静脉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面部的静脉无静脉瓣,血液可双向流动。 鼻疖等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感染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二)鼻腔 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 覆盖皮肤 富于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疖肿 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合,发生疖肿时疼痛明显。 2、固有鼻腔 起止于鼻内孔、后鼻孔, 有内、外、顶、底四壁。 (1)鼻腔内侧壁特点 鼻中隔 鼻中隔由软骨及骨膜外覆 盖以粘膜。 鼻中隔前下方为鼻出 血好发部位,称之为 利特尔区(Little’s区) (2)鼻腔外侧壁特点(A) 下鼻甲、中鼻甲、上鼻甲 其大小依次缩小三分之一 前端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