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放飞山区孩子的梦想.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飞山区孩子的梦想   在罗霄山脉最高峰南风面的山脚下,有一位平凡而普通的乡村教师,用讲台、粉笔、黑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抒写着自己的每一个春夏秋冬,他就是57岁的李堂华老师。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青山绿水,只有黑板粉笔,只有儿童脸上的纯真和期盼。在教学点,他既是校长也是教师,既是保姆也是父母。35年来,李堂华就这样一个人在穷山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放飞着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用坚定的信念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默默坚守山区35年   马槽教学点是遂川县戴家铺乡最偏远的一人一校教学点,到学校的路仍然是只供人行走的山路和田埂路。在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李堂华去学校都要沿着弯曲陡峭的山路走一个小时,然后才能看到群山环绕中的学校。在教学点的四周零星地点缀着几间破旧的土民房,每个晚上只能数星星、看月亮,四周充满孤独与寂寞的大山里,李老师一待就是30多年。面对记者,李堂华面带笑容平静地说:“既然选择了教书,再苦的条件都不怕,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与家长,好好工作,认真教书。”   57岁,从教35年,其中的32年是一个人在一所学校的教学点度过,这就是李堂华教学生涯的全部写照。1976年3月,李堂华高中毕业。两年后,因为教学点没有人愿意任教,十几名小学生面临失学,当地村民看到他高中毕业有文化,就请他去教孩子。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想到没人去教孩子们就要失学的问题,他毅然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当时每月只有18元的民办教师。直到2002年,通过民办教师转编考试,他才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   算起来,李堂华从事教学35年,除了阡陌小学不是教学点外,他都是在“一师一校”型教学点任教,可以说他的足迹踏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其间,他先后在虎背、炸坑、桥水、泉洞、马槽等教学点任教,这些教学点要么在离他家十公里以上的偏僻的深山沟中,要么是在半山腰上,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没有厨房,没有邻居,没有工友,条件极为艰苦。而现在的马槽教学点离他家足足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尽是山路,只有一条崎岖小道可走。在这个教学点,眼下只有14名学生,分为两个年级,一年级10名学生,三年级4名学生。由于生源少,每两年才会招收新生,上学期是一、三两个年级,下学期则变成了二、四两个年级,教师只有李堂华一个人,他周而复始地教着复式班。   记者站在学校一边的山脚眺望着对面的山顶,感觉学校就像遗失在大山深处的弃儿,这般孤寂与荒凉,而李堂华一个人在这里就任教了11年。四年前,马槽教学点还只是一栋土坯瓦房,被分成一间教室、一间厨房、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浴室与厕所则是用旧木板与杉树皮搭建起来的。下雨天屋顶漏雨,李老师要经常爬上屋顶补漏,不让教室被雨水浸透。特别是冬天,房子四周透风,孩子们冷得不停地发抖,李老师便用塑料布把透风的墙壁堵上。直到2009年6月,中国麦田计划的资助,马槽教学点的校舍才变成了一座新房,有了一间教室和两供师生休息做饭用的食堂,学校同时也有了一个响亮的校名――中国麦田十一小。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一个人在这样的深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李堂华憨憨一笑说:“习惯了。”朴素的外表,简单的话语,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孩子 选择留下   “30多年里,你从没帮我种过一粒稻谷,每个星期去学校还要多带走我几斤大米送贫困学生吃。”有一次爱人与他闹矛盾,委屈地这样责备他。   为了教育,李堂华欠家里的实在太多。十多年前,老父亲卧病在床,他没时间在家里尽孝。如今,老父亲去世了,只有84岁的母亲独自在家,他还是没时间,只有双休日,才能回家照看。“我太对不起二老了。”想到父母,李堂华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多年来的贫困让他深知家乡教育的重要。   李堂华每周星期天到校,每周五送完学生后才回家。在学校,他每天都必须早早起来烧好一桶水,匆匆用完早餐,接着去几个险要的路口接学生;上午得用课间休息时间煮好饭菜,下午又要送路途较远的学生回家。逢上暴雨和下雪天,李老师会一早一晚地接送每一位学生。冬天,山道结冰,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生,怕他们一不小心就滑下山涧,非得把学生送到半道亲自交给学生家长不行。开学初,双休日走家串户进行家访成了他的第一任务。如果哪名学生没来上学,即便是天色再晚,他也会赶到学生家里询问原因,帮助其重返校园。他就这样长年在山路上来回奔波,也不知磨穿了多少双解放鞋与雨靴。看到他粗壮的大脚和满屋的破解放鞋,记者心里泛起一股酸楚。   在马槽教学点,李老师严格遵守所有的教学常规,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考核等,一样不少,就像他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他的敬业精神打动了圩镇中心小学,几次想把他调去任教,但马槽的村民都舍不得他离开,几次联名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