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616矿山压力监测系统设计a.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KJ616矿山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A Min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矿山压力监测系统的设计KJ616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可以同时监测压力和位移多种参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解决矿井顶板监测分析,是多学科领域相结合的产物。监控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它依托工业企业网的建设而存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的集成技术,涉及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从网络结构上,监控系统可分为信息网和控制网两层。信息网处于工业企业网的上层,使企业数据共享与传输的载体控制网处于工业企业网的下层,与信息层紧密地集成在一起,服从信息网的操作,同时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目录 摘要 I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 1.3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研究内容概述 4 2 煤矿巷道和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研究 6 2.1 矿山压力显现概述 6 2.2压力传感器原理 7 2.3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分析 8 2.3.1 煤层顶底板岩层分析 8 2.4.2 老顶的初次来压 11 2.4.3 老顶的周期来压 12 2.4.4 采煤工作面周围的支承压力及其分布 12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煤炭每年事故死亡人数近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而全世界其它所有产煤国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800人。%~ 2%,矿井工作面和巷道允许的变形量大。浅层地下工程通常围岩变形量只有数毫米到数十毫米,但是矿井工作面和巷道工程,由于地应力大,支护投入小,又多是临时性工程,允许的围岩变形量大,特别是软岩巷道变形量大的围岩移近量达到数百毫米,甚至上千毫米,巷道支护经常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和控制围岩的破坏过程。 近年来,在对矿山压力监控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的原因,而造成采场下沉,局部顶板冒落等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生产、运输,以及矿工的人身安全。有关资料表明,顶板事故是煤矿运输最严重的事故。传统的矿压检测装置不完备,抗干扰能力差,传感器技术落后,数据处理能力差等等往往造成矿井安全监控不到位。针对这些情况,需设计一套矿压检测系统,快速准确反馈顶板信息,以采取措施加强顶板管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1987年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第39条规定:“各矿区对采煤工作面和井巷进行矿压观测,根据岩层性质、顶扳压力、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放顶步距、周期来压等数据,逐步摸清本矿区的矿压规律,制定本矿区的顶板分类标准。作为采区设计、巷道布置、设备选型、支护设计、顶扳控制的依据。”这就在原则上阐明了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的目的和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中迫切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矿压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设计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对减少煤矿生产事故,提高煤矿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及其安全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煤矿井下矿压监测系统是煤矿检测监控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井下矿压监测系统虽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目前国内很少有专门的井下矿压监测系统,而是一些分散的矿压监测装置或者仪器。例如,机械式支柱测力计ADJ45,常用来测量采掘工作面单体支柱和巷道支架承受的载荷及工作特性;DDJ型测杆,常用来测量顶底板相对称近量、巷道围岩表面及支架两点间的位移;BHS-10测枪,多用于测量巷道围岩表面位移;KY-82型顶板动态仪,主要用于测量采煤工作面和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还有液压式矿压观测仪器,振弦式矿压观测仪器,矿山压力遥测仪器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监测监控系统以及大型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于矿井的生产和运输。 在煤矿巷道矿压显现及其控制研究方面,德国和前苏联居国际领先地位。前苏联在深井巷道矿压理论方面研究较多,原西德采用现场实测、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侧重于深井巷道矿压控制实用技术的研究。原西德注重巷道合理布置,回采巷道实行石膏巷旁支护沿空留巷,一部分工作面采用前进式开采。前苏联、原西德、日本、比利时、英国和荷兰等国对巷道卸压技术和注浆加固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深井开采的采场矿压显现及其控制方面,原西德学者认为:工作面中冒落高度与采深和支架的支撑力有关,工作面岩层的高压增加了冒落频度,减少顶板难管理的途径是加大支架支撑力和,缩小端面距。原西德发展了掩护式支架,为缩短顶梁到煤壁的控顶距离,采取了在支架顶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