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哀公》:“资衰苴杖者不听乐。”杨谅注:“资与齊同。”——“同某、与某同”,校勘术语。 古注对假借字的辨别,有两点应特别注意: (1)“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既用于注音,又用于辨别假借字。 (2)较早的古注对于假借字往往不加辨别,而是直接解释其本字意义: 《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毛亨传:“流,求也。”——“流”借作“摎”。 《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毛亨传:“匪,文章貌。”——“匪”借作“斐”。 2.辨别异体字 常用术语及行文格式主要有“某,某也”、“某,某字”、“某,某之或体”、“某与某同”: 《淮·缪称训》:“忣于不己知者,不自知也。”高诱注:“忣,急也。” 《淮·俶真训》:“四达无境,通于无圻。”高诱注:“圻,垠字也。” 其他术语和行文格式也常用于辨别异体字: 《淮·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释义术语。 《荀·君子》:“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杨倞注:“愈读为愉。”——注音术语。 《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郑玄注:“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注音术语。 《语·郑》:“王使妇人不帏而噪之,化为玄鼋。”韦昭注:“裳正幅曰帏。鼋或为蚖,蚖,蜥蜴,象龙。”——校勘术语。 3.辨别古今字 常用术语有“某,古某字”: 《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郑玄笺:“视,古示字。 《语·吴》:“吴师大北。”韦昭注:“军败奔走曰北,北,古之背字。” 《汉·景十三王》:“聚蟁成靁。”颜师古注:“蟁,古蚊字。靁,古雷字。” 有时也用其他术语及行文格式: 《汉·高帝纪上》:“汉王疾瘉。”颜师古注:“瘉与愈同,愈,差也。”——校勘术语。 《汉·陈平传》:“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颜师古注:“说读曰悦。”——注音术语。 《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承华者曰鄂,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声不、柎同。”——校勘术语。 古人所谓的古今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些异体字、假借字也被称作“古/今字”。比如颜师古《汉书注》认为“筦,古管字”、“悳,古德字”,实为异体字;“亞,古弗字”、“戱,古麾字”,实为假借字。 四,纠误 改正古书原文中的错、脱、衍、倒。 1.改正错字 典型术语有“当作、当为”: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傳道。”郑玄注:“故书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傳’。” 《礼记·乐论》:“武王克殷反商。”郑玄注:“反当为及,字之误也。” 《语·晋一》:“国君好艾,大夫殆。”韦昭注:“艾当为外,声相似误也。” 《礼记·缁衣》:“资冬祈寒。”郑玄注:“资当作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祈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 “字之误”、“声之误”说明改正的理由。“字之误”指字写错了,“声之误”指因为声音相似而把字写错了,而不是读错了声音。 “某本作某”说明改正的依据。郑玄常用“古文作某”、“今文作某”、“故书作某”。 2.补缀脱字 脱字又称“脱”、“脱文”,指古书在传抄刻写中脱漏的文字。“脱”也写作“敚”或“夺”,假借字。 《周礼·考工记·矢人》:“刃长寸,围寸。”郑玄注:“刃长寸,脱‘二’字。” 3.删除衍字 衍字又称“衍”、“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刻写中误增的文字。 《周礼·秋官·掌客》:“车皆陈。”郑玄注:“皆陈于门内者,于公门之内陈也,言‘车’者,衍字耳。” 4.乙正倒文 倒文即次序前后颠倒的文字。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洗爵酌,致爵于主人。”郑玄注:“今文曰主妇洗酌爵。”“ 五,存异 列举古书中的文字歧异。常用术语有“或作、或为、一作、又作、一本作、某本作”等: 《礼记·大传》:“易服色,殊徽号。”郑玄注:“徽号,旌旗之名也。……徽或作袆。” 《汉·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颜师古注:“扶,助也,以义自助也。扶字或作仗,仗亦倚任之意。” 《仪礼·士相见礼》:“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郑玄注:“古文毋作无,今文众为终。” 《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陆德明《释文》:“匪,本又作斐,……《韩诗》作邲。” 六,述意 也叫“串讲”,即阐述语句意思、或者归纳篇章段落主旨。涉及内容主要有三: 1.串讲句意 复述字面意义,犹如古文今译: 《论·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民勤。”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勤勉。” 《荀·非十二子》:“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杨谅注:“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虽不同,皆归于信也。” 有时还补充或发明言外之意: 《左·昭三》:“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预注:“踊,刖足者屦,言刖者多。”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毛亨传:“妇人,夫不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