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
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首“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诗,山西大同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之地,只要闭目一想“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一幅飞沙走石,苍苍茫茫的景象便会立刻从脑际掠过,想象丰富的人甚至会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满面尘灰,外地人谈到这个地区,颇有谈虎色变之慨。
王越的诗未免过分夸张,却也道出明代这一地区自然景观的几分实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代帝都,与其他各城相比,最使大同相形见拙的便是缺水少树,“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也确曾是这一地区的写真。然而,这些都并非是大同的本来面目。历史上的大同地区是个河流纵横,湖泊遍地,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只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才使这一地区逐渐失却了往日的容颜。深究一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对我们认识古代大同,建设今日大同,乃致认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的本来面目
山西素以煤炭资源丰富驰名中外,大同地区更有“煤海”之称。
远古时期,大同盆地原是一片浩瀚无际的湖水,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大同湖”。后来,随着地壳发生变化,大同火山群开始喷发,这一变化使“大同湖”逐渐消失,桑干河等河流裸露出地面。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遮天蔽日。这样年复一年,树木几经枯荣,地质几经变化,广袤的原始森林,形成了现在的地下煤炭。
沧海变成了桑田,大同盆地并未失去往日的容颜,直到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甚至八百年前,这里仍是古木参天,山青水碧,湖泽相间。仅以桑干河为例,其流域内有东湖、南池、平湖等四五个湖泊。且看:“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水至清深。晨袅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共下……俗谓之南池。”这里的“长津委浪”道出了桑干枝水的水势,成群水鸟,万千游鱼,记下了“两湖”、“南池”的浩渺。这个水土世界所在,即今山阴县山阴城南的广阔地带。应县马辛庄一带的沼泽,怀仁海北头已消失的湖泊,无不显示了这一地区的水文状况。至于阳高境内以“潭而不流”而名的“平湖”,则更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这一地区的水文状况,提供了一条颇为重要的资料。我们在正史的《地理志》中翻检,在《水经注》中寻觅,不时会见到“大泽”“巨沼”这类字眼。即使最干旱的右玉县,北魏时期仍有“善无北泽”,这个北泽在右玉城关镇至杀虎口之间,清初修《朔平府志》时这里仍是八景之一。据此记载和现在大同盆地从南到北大片大片的盐碱地相互印证,我们似乎看到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湖泊沼泽的缩影。
大同地区河流也不少,仅10公里以上的河流即有142条,这些河流现在已经多成为季节河,连直到民国年间仍水势滂沱的桑干河、御河、浑河、唐河、苍头河,现在也已经是河床干涸,时断时续了。可是,有谁能想见,古代这些流水都可以泛舟。汉代,从桑干河顺流而下,溯如浑水(即今御河)北上直达平城。北魏时,皇家贵族们常从武周川水(今十里河)乘船由平城到灵严寺(今云冈石窟)游玩。太和八年,“武周水泛滥,坏民居舍”。北魏迁都平城后,为了美化城市,曾于天兴二年凿渠引武周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直到清代,武周山下的石窟寒泉之水,仍能“流至府城内,注如浑水”。
这些散见于史籍中的记载,足以证明历史上这一地区水利资源的丰富,而将这一水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的,大约就数北魏王朝了。北魏平城的建设者们不但将武周川水和如浑水引入平城,还先后在鹿苑和平城内开挖了鸿雁池、东西鱼池、天渊池,开凿了城南渠,在房山脚下修建了泉池。当时的平城,山环水绕,弱柳荫街,长塘曲池,不让江南。
弄清了大同地区历史上的“水”,我们再看看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树”。
历史上,大同地区曾是个森林的世界。梁元帝曾吟“朝跋青陂,暮上白登”,这里的青陂道即今大同采凉山与云门间的狭道。当时因树木茂盛,一片葱葱,先后有青陂山、翠屏山之称。北魏迁都平城后,将西起雷公山东至采凉山的方圆数百里划为鹿苑,异兽珍禽毕聚,专供皇家贵族狩猎游玩。拓跋珪和于栗禅在白登山狩猎,逮住过大熊小熊,之后的每个皇帝几乎都有在大同地区狩猎的记载,试摘录几则:
“神瑞二年……五月丁亥次于参合东,幸大宁,丁未,田于四岬山。六月戊午,幸去几陂,观渔,辛酉,南次濡源,筑立蚌台,射白熊于颓牛山”。
“永兴四年七月己卯,大猎于石会山”(石会山即采凉山——笔者注)。
“太宗永兴三年,上猎于西山”。
“皇兴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亲射虎豹”。
五百年后的辽代,皇家贵族的这种狩猎的兴趣仍有增无减,最好狩猎的莫过于辽兴宗了。重熙五年九月,他在黄花山打猎,一天之内获熊三十六,为了炫耀这一壮举,这年十月,他以“日射三十六熊”和“幸燕诗”为廷试的考题,冯立、赵徽等四十九人居然因此被赐为进士及第。“二十三年九月庚寅,猎,遇三虎,纵犬获之”。
我们所以罗列从北魏到辽代这些皇族们狩猎的资料,是因为从这里我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