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初步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柳”初步探究 摘要:杨柳一直是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那它究竟是指的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本文从字词典、工具书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字:杨柳 说文 李时珍 植物 分类学 训诂 物种 诗词 文学作品 杨柳之名,闲荡至今,时时可闻,感慨颇深。杨柳二字,由何得之?延用至今,由何发之?孰不知之,而谁又能详之?恐怕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书画社,还是世面上不少叫“杨柳”的人,无论是书记市长,领导干部,还是主持人什么,都不甚明了吧!而更何论那些自称喜爱杨柳的如丰子恺,朱自清之流(无意诋毁,他们也只是沿用习惯,与各人无关),而刘禹锡时间太早,距离李时珍还远,便算了。 我不认为我懂古文字学、训诂学、植物分类学等里面的多少东西,但起码的,基础的,我至少能翻翻书看个大概。毕竟,《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啥的里面的一些词条有助于理解。至于《广韵》、《集韵》等韵书相关的训诂学方面的就暂时放放,交给以后小学功底好了再说吧! 好,先考虑一下,杨柳杨柳,它究竟是一种植物呢还是两种呢? ??? 从诸多文学作品来看,不论是先秦的《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至近代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似乎杨柳就是指的柳树,且是特指垂柳(杞柳)。其他有如是用法的人也多。南朝费昶,唐时王之涣、王维、郑谷,宋陆游、志南和尚、柳永,至于近代陈炽,丰子恺。诗词中有,文章中有,对联中无论春联喜联至于挽联都有用,如“杨柳春风怀逸志,梨花寒食动哀思。”就连拳谱中也用到了,如少林罗汉拳歌诀“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文学作品中,大家都还比较统一,都把杨柳只做柳讲,在字词典中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了。因为各自的时代不太统一,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也各不相同,还都有各自时代的时代特征。在《中华大字典》中“柳”下,引用《说文解字》“柳,小杨也”的说法,段玉裁注解时又有“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杨”中则只是“杨,木也”,并无杨柳词条。《康熙字典》多些,如另引用的“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并且,《康熙字典》中,有专门的空间阐述“杨柳”一词。“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由此,似乎清朝时便有人开始真正关注起、并开始解释杨柳一词了。不仅是物种上、生物角度的,也包括了文学层面的。但是,《康熙字典》对杨的解释则是“杨,蒲柳。”以为杨就是蒲柳。不过不管怎么说,《康熙字典》是承认杨柳是两种不同的树种的。《汉语大字典》、《辞海》作为更现代化的书,甚至已经开始用生物分类学上的观点和术语来对其描述和归纳了。当然,他们肯定也认同杨柳不是一种东西。而《辞源》嘛,都提到了,也说到了二者在古诗文中经常通用,说出了在文学意义上的一个特点。 等到了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我开始惊异了。先前其他的都只举了几例,还以为就那么十几种树呢,实际上,杨柳科植物有620多种。杨属下面有100多种,柳属下面有520多种,还有钻天柳属有一个物种。该书从杨柳各属的形态学上的特征细致分析了杨与柳的异同。当然,从分类学的观点来说,杨柳科作为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的一科,其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本身就比较远,从实际来说,杨柳科的植物本身确实就已经比较独特。就是其种群内部,也有物种之间相去甚远,甚而有极大的变化。如白杨与黄杨,一个木高大,一个为小灌木,矮者盈尺,高不逾丈。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相近的物种。在当初分类学并不明确,甚至根本还未产生分类学这一学科的中国古代、近代,名称叫错叫混,或相互指叫,也是正常而能够理解、为人所接受。 这也难怪,如《说文解字》中“柳,小杨也”,段玉裁本注为“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或是《尔雅·释木》“杨,蒲柳”、《初学记》引同颜注《急就篇》“杨,一名蒲柳”等说法了。正由于二者之间亲缘关系本就比较近,加之古时杨柳本就各只指一种树,而非如《辞海》、《辞源》等后来之作说的“植物名,杨柳科杨(柳)属植物的通称”。并且这各指的一种树差异本就比较小,加之杨柳二树平时就见得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可作为箭杆的材料,为打仗行军所用,再有,车轮、箱子、房屋建材、食物、柴火、入药……用处颇多,自然多用,加上树形美观,还有什么防风固堤,谐音,等等等等,用的多,诗词吟咏的多,于是大家都记住了。 当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看吧!后人所作之书有几个没有引用《说文》的?差不多的都还是第一句就用的他的。不可否认,汉儒的思想,在后面两个训诂学比较突出的时代,不管是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