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先生作品简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阿英?- 中国内地作家、文学理论家?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肄业于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青年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从芜湖逃亡到武汉后到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30年冬,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工作,在“左联”成立大后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和执委会常委,后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务。193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左翼电影小组”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1941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革命文艺工作,并参与宣传、统战工作的领导。 1946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一生著述丰富,涉及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戏剧、电影文学史、美术史等多方面,又重视俗文学及曲艺资科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弹词方面曾著有《弹词小说评考》、《女弹词小史》等。有关小说、弹词的著述,今己搜集在《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等著作中出饭。编集的《晚清文学丛钞》、《鸦片战争文学集》等著作中,都有曲艺、弹词作品及资料。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辑有《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1977年6月17日逝世。电影创作 1932年,与夏衍等人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他是1933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员之一。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列入“赤色作家”通缉名单。1934年被迫退出明星公司。先后和夏衍等人合作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三姊妹》、《女儿经》等,还独立创作了电影剧本《丰年》,发表了《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以及《电影批评上的二元论倾向问题》等文章。 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戏剧活动,与夏衍共同负责上海《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同时,合作写了国防电影剧本《华北的黎明》。1941年后,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在新四军军部、一师、三师工作,主编《新知识》及《盐阜日报》副刊,1946~1948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剧作《时代的儿女》、《盐潮》1933/《三姊妹》、《女儿经》1934。文学创作 阿英 阿英于1927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这方面的文章,先后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后出版。 1930年阿英先后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同时,开始搜集、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着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阿英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建国后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5集。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历史剧《李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