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概论第一章 【参考】.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1.我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1)第一所盲校:1874年,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创办“瞽叟通文馆”,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即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 (2)第一所聋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理·米尔斯和安妮塔·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创办“启瘖学馆”。1898年学校迁往烟台,改称“烟台启瘖学校”,即现在的烟台聋哑中心学校。 (3)1912年,张骞在南通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成立南通盲哑学校。 (4)1927年,民国教育部南京市立盲哑学校,我国公办第一所特教学校,又称“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 2、我国早期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教学校出现较晚;大多由外国人创办;发展速度慢、规模小,从1874到1949年间共有42所,学生2380人,教职员360人。 (三)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视觉、听觉、智力三类障碍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80%,特殊学校发展到1662所,在校生达56万人,其中盲生6.3万人,聋生18万人,弱智生31.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其中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达到66所,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58所。 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新进展,5年内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人数累计为1.8万人。录取人数为1.6万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录取人数4067人。259.2万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了就业能力。 推荐网站 中国特殊需要在线 中国特殊教育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Council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美国智能和发展障碍协会) 主要参考书目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美]Rud Turnbull(著),方俊明等(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William.l.Heward(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盲用厕所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1、发展的阶段——纵向 ①产生于普通教育,随普通教育发展而发展; ②融合度越来越高。 2、特殊教育的适应性改变——横向 ①内容改变;②技能;③学习环境 总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①特教与普教的相同点: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终极目标一致;教育对象都是人。 ②特教与普教的不同点:对象、具体目标、教育方式……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有一个从野蛮消灭到完全平等的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而特殊教育正随着人们对残疾儿童态度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    国外特殊教育的史前阶段是指特殊学校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指的是特殊教育的发源地欧洲从原始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早期大致到封建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际这一阶段。 1.遗弃时代:在欧洲奴隶社会,以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46年)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对残疾人采取的是遗弃、灭绝的态度和做法。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斯巴达人为了对付奴隶们的反抗和暴动全都编入军队,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的惟一目的是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教育将本民族的贵族子弟训练成体格健壮的武士。因此,斯巴达的儿童一出生就受到严格挑选,凡是身体虚弱或有残疾的儿童即被抛人峡谷或弃之荒野,任其死去。这一时代残疾儿童没有生存权,从肉体被消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写的社会政治理论著作《国家》中所主张的“理想国家”也要弃除残疾幼婴及私生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其著作《政治》中也大声疾呼“让那个不准养活任何一个残疾儿童的法律生效吧”。 2.嘲笑时代:从古代到中世纪在阶级的分化过程中认为残疾是:魔鬼缠身。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残疾人的生命权虽然未像奴隶社会那样被褫夺,但他们的社会权、发展权、教育权是被剥夺的。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许多人沦为贵族戏弄的对象。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