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

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 2013.09.18 16:04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 刘润为   如今,我们正在奔向现代化的高起点上建设新的生态文明。身当今日之世,回顾古人在保护生态方面的所思所为,绝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今天的进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说中国古代在生态保护上没有问题。从观念上说,中国古代也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学说。比如杨朱就说过,唯恐肚子饱了再也吃不下、精力不足不能放纵欲望,“损一毫利天下”我也不干。不过,他也没有把自我扩张推到西方那样的极端,因为他还说:让全天下的人和东西来供奉一个人也不行,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人人都不应当拔毛。说到底,杨朱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是战国时期小农私有意识的产物,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旁逸斜出的枝蔓,在后世没有多大影响。从实践上看,中国古代破坏生态的事情也不少。兵燹、田猎、厚葬、大建宫室豪宅等等,都曾导致大片森林被毁。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说的是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将蜀山的林木全部剃光,这话可能夸张了一些,但是说当时进行了毁灭性的采伐,肯定是没有多大出入的。昭柱同志在《自然之美》中也谈到,由于农耕取代放牧,致使黄土高原变成荒山秃岭,而原来这里却是草木丰茂、鸟兽欢腾的。不唯西周时如此,直到汉代,那里的生态情况也是不错的,这可以从延安地区出土的汉代墓画中看得十分明白。   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的祖先也在生态保护方面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观念上说,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是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学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说。《易经》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上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这两句话,历代注家的解释不尽相同。我以为,清代李光地对前一句的解释最为准确。他说:“凡天地所有而人用之者,谓之财成;天地所不有而人兴作者,谓之辅相。”明白了“财成”与“辅相”两个概念,这句话的意思便一目了然,那就是:对自然界的生产生活资料,不管是直接拿来还是再加工制造,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至于后一句,我以为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最为准确,也就是说:适当干预大自然变化,而不能有过失;小心委曲地成全万物,而不能有遗漏。《易经》的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总纲。后来,又有不少哲人从各个角度发表了很多具体的见解。管仲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茂,封禁开发必须遵从时令;国虽富足、金玉虽多,兴建宫室必须规定限度;水面虽阔、鱼鳖虽众,捕捞必须从严管理。老子认为,帮助自然万物生长而不占有、不居功、不主宰,才是高尚的德行。老子的弟子文子则假托老子说:上古时期,由于“德生不杀”,人与万物和谐相处,鸟巢可随意探触,走兽可以被人拴上绳子牵着走。上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如此融洽,已不可考,但是文子的描画不妨看作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愿景。孟子指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不违农时(意指不以劳役、兵役之类扰农),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网捕捞,鱼鳖就享不尽;不在树木生长时砍伐,木材就用不竭。荀子则一方面强调人“最为天下贵”,承认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权,一方面又强调必须把对自然的利用和养护统一起来,做到“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不失其时”,同时还要节制人对自然的索取。《吕氏春秋》则警告世人:“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到了宋代,张载则集前人之大成,概括性地提出了“民胞物与”的理念,意思是说世间生人都是同胞,天地万物都是朋友。   我们的祖先不仅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制度、风俗、行动的层面。据《逸周书·大聚解》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春三月不得伐木、夏三月不得撒网打鱼的禁令。《礼记·王制》中明确规定:“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秦律·田律》规定:不到夏日,不得烧草为肥,不得采摘正在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掏取鸟卵等等。中唐诗人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题为《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五言诗。其中有这样一个对句:“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一位地方的最高长官在夏天请客,竟不上鱼肉,而只是吃些蔬菜、瓜果之类,可见当时禁令之严,当然也可看出这位刺史大人的自律。至于民间,保护生态的风俗更是争奇斗艳。比如佛门的放生,就是保护动物的一种特殊形式。11年前我到丽江去,问时任地区外宣办主任的张文银同志:为什么这里树长得这么好、水这样清?这位纳西族的兄弟告诉我,在我们纳西族,古来有一种风俗,就是孩子从稍懂事起就被大人告知:如果你污秽水源,就必然要生病;如果你损害树木,就必然要落得肢体不全。说到保护生态的行动,规模最大的莫过于武王伐纣。周武王之所以伐纣,是因为商纣王有两大罪行:第一条是暴殄天物,第二条是坑害百姓。可见对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