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沃斯》的现代主义性.doc
论《沃斯》的现代主义性
摘 要: 《沃斯》这部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怀特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小说。虽然以往有人研究过《沃斯》这部小说,但大都从哲学的观点研究这部小说,没有人用现代主义的观点整体分析这部小说。本文从《沃斯》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探究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意义在于以现代主义的观点剖析《沃斯》这部小说的内在特色,分析怀特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怀特的现代主义风格。
关键词: 怀特 《沃斯》 现代主义
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因为“他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大陆介绍进了文学领域”。怀特无疑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也是迄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他对澳洲文坛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他的突出成绩就是打破了澳大利亚的文学鼻祖劳森着力描写刻画人与外部世界冲突的传统文学形式而转向了人的内心冲突,将笔触伸向了现代人的内心深处。他的小说基本上以他的祖国――澳大利亚为背景,但又结合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因而他的作品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写作方法,都渗透现代主义的色彩。《沃斯》是怀特的一部经典著作,是怀特最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了写作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论述怀特作品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其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沃斯是根据19世纪40年代几支探险队曾从澳洲的东南部向西北部出发,探索大陆奥秘所创造的。虽然怀特选择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体裁,但并不是在写历史小说,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现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这部小说洋溢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当代人精神所缺少的。小说的主题思想就是普遍存在于怀特小说中的探索性。
首先,从主人公沃斯来看,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与冲突,他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失败是人性内在冲突的必然结果。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尼采式的“超人”,而是一个以积极的方式认识自我,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试图通过探险追寻人生的真谛的人。其实《沃斯》中的探险是作为苦难的历程描述的,探险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了解内陆的秘密,而是探索人们的心灵奥秘和人生的意义。怀特笔下的沃斯表现出的精神上的冲突,正体现了当代人心理的惶惑不安。
小说中的沃斯狂妄自负,相信“万事依赖于自由意志”[1],仅凭个人意志出发到澳大利亚深处探险,妄图凭借个人意志征服世界,在大沙漠中自由地驰骋,实现超人的梦想,同时试图驾驭探险队,征服每个探险队员的心灵。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随着探险队在沙漠腹地不断遭受缺粮,疾病、恶劣气候的袭击,以及土著黑人的跟踪偷袭,沃斯自以为不同于常人,然而无所不能的意志与力量不仅没有帮助他化解困难,脱离危险,反而处处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例如:指挥失识,耽误行程;强行过河,导致面粉落水,加剧了粮荒;射杀自己的爱犬,向同伴证明自己的坚强。在探险队里,他一直一意孤行,不肯接纳队友的意见。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他人,甚至于自己。这种个人意志的无限膨胀只能让整个探险队陷入绝境,致使探险队分崩离析,也使自己快速走向毁灭之路。从这点看来,沃斯是“尼采式的超人”[2],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尼采式的超人”[2],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个体。首先,从沃斯探险的目的来看,他放弃了在德国舒适的生活,来到澳大利亚的沙漠腹地探险,为了是磨炼自己的意志,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探索。精神上的孤傲使他与传统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也是鄙视现实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和一切世俗的东西。就这样沃斯与现实平庸的社会与人保持距离,因为他相信安逸的环境不能使人完成精神上的超越。相比之下,波恩纳先生资助支持沃斯去沙漠探险的动机就不像沃斯那么纯粹,他试图通过此举赢得社会的威望和声誉。在探险队里,嘉德务实而且实际管理能力强,他也是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才来参加探险的。如果从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那么沃斯是精神的象征,而波恩纳与嘉德则代表着物质方面。沃斯认为工业时代下的物质富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探索无疑是积极的。
由此看来,沃斯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虽然沃斯在探险过程中一意孤行,唯我独尊,但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基督的成分。沃斯对劳拉的精神上的依恋,以及在探险途中,队员墨舒尔患病后,沃斯不顾脏和累,对其悉心照料,这种爱则升华为“基督般”的广义的爱。在小说临近结尾处,劳拉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沃斯和其他人一样身上有基督的影子。假如他身上善恶并存的话,他是与恶作斗争的,但是他失败了。”[1]
二战过后,西方社会的人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动荡,而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人们狂热地追求财富,享乐、崇尚金钱,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现代人精神世界极度空虚,不再相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