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上博(七)字词杂记六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27上博(七)字词杂记六则

上博(七)字詞雜記六則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孔子研究所 /SrcShow.asp?Src_ID=665 一、(?頤?)折 《武王踐阼》簡3 《武王踐阼》第3簡有一字如下: (以下以“△”代替) 所在簡文作“武王西面而行,△折而南,東面而立”,今傳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作“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同時,由於今傳的諸多版本在“折”字之前都不見有其他字存在的記錄,【1】加之此字右部構形在楚簡文字中缺少可資比勘者,因而“△”字形的分析頗為麻煩。 原整理者將此字釋為“”,以為:从木,曲聲,讀作“曲”。《廣雅·釋詁》:“曲,折也。”“曲折”,謂彎曲迴轉。此句意為:武王向西面行走,轉至南面,到東面而立。【2】復旦讀書會從之。【3】 此字釋“”確屬可疑。首先是字形與“曲”不合,楚簡中所見的“曲”字形如下: 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23 上博(五)《弟子問》13【4】 其次,讀為“曲折”與文意亦不諧。整理者所引的《廣雅·釋詁》“曲,折也”已經可以說明,若簡文僅是想平實地敍述武王轉折向南,則用一“折”字就可以了,何必再加一“曲”字?所以,簡文此處的“△”字最有可能是用來描述武王“折而南”之狀態,而讀為“曲折”實與此字可能的作用相悖,故恐不可取。 劉雲先生將此字分析為從木從声從屯,認為此字很可能就是“磬”字,並舉出了“磬折”一詞在文獻中的用例;且以為“磬折”的意思從根本上說就是像磬的形體一樣曲折;《武王踐阼》3號簡中的“磬折”可能有兩種意思:一種表示人身體彎曲的狀態。這樣“磬折而南”的表面意思就是彎著身子向南走,深層的意思就是畢恭畢敬地向南走。【5】張崇禮先生認為此字右旁所从為“巨”,應是“柜”字,將之釋為“矩”,以為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同時,也找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作為文獻例證;認為簡文“武王西面而行,矩折而南,東面而立”,一方面武王正好轉了一個九十度的直角,另一方面武王的動作合乎古之君子的行動規範,也反映了他態度的莊重和嚴肅。【6】 以上兩位先生對此字在簡文中的含義及作用的理解是很可取的,且在分析字形時都將此字右部看作是一件具體的器物,此種思路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關鍵是其究竟當為何物的問題。如果僅從字形變化上看,我們懷疑此字右部有可能是“”字的減省寫法。 金文中從“”的“姬”字作如下形:【7】 于省吾先生以為甲骨文中的“”象梳比之形,【8】獲得較為普遍的認同。曹建國先生以為“頤”非梳比之本字,其本義當為形似梳比的農具銍、鐮之屬,【9】未免拘泥。上古時代同名而異物者甚多,如“錢”、“刀”諸物本為農用器具,轉而為貨幣之名等。我們即便承認“”為農具銍、鐮之屬,也不妨礙我們同時承認其象梳比之形。曹先生文中認為後世梳比是人們模仿銍、鐮而製作的,但同為有齒形之器物,究竟是哪個先出現誰模仿誰恐今天亦難以深究。 我們看上引金文“姬”字形的後兩個形體,“”中畫有兩點,當為此物之穿。而從前兩個形體及其他金文字形來看,這兩點又是可以省略的。如此分析,則簡文中“△”字右部的字形就與“”字有近似之處: (金文“”字:)——(省去兩點)——————(簡文“△”右部字形) 當然,我們如此分析字形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得通,但楚簡中从“”的字形多見,【10】如“姬”作“”(包山176),“頤”作“”(上博三《周易》24)形,“巸”作“”(上博七《吳命》8)形等,與此字形的右部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這又成為此說的反證。然楚簡中也能找到支持此說的相關證據,如以下字形: (上博一《緇衣》17) 此字所在簡文作“詩員(云):穆穆文王,於~義敬之”,郭店楚簡對應之字从“辵”从“”作,今本對應“緝熙”的“熙”字,則此字下部視為含有“”字作聲符應該是可信的。【11】此字下部所从的“”字形若是依其他的“”字形寫法再在下部添加一橫筆,則與“△”字右部的字形尤其類似。同時,新蔡楚簡零103的“洍”字作“”形,“”字“匚”內的筆畫有連接在一起的現象,似乎也為我們的猜測提供了一定的根據。 若此字釋“”可信的話,在簡文中當可以讀為“頤”。《禮記·玉藻》:“端行,颐霤如矢。”鄭注:“此疾趨也。端,直也。”《正義》:“端行,謂直身而行也。頤霤者,行既疾,身乃小折,而頭直俯臨前,頤如屋霤之垂也。如矢者,矢,箭也。身驅前進不邪如箭也。”其中“頤”字作為描繪端行疾趨時的動態狀語,含有敬重之意。“頤折”一詞,在簡文中似也可以視為狀語,解釋為頭前傾故而頤曲,表示武王行走疾速。因為武王雖然下堂降階表示對丹書之敬重意,但是南面而立,簡文中師尚父說“夫先王之書不與北面”,所以武王聞聽後急忙變換位置。當其方行西之際,以背示人,故不能見其前面之狀;當其南行之時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