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T分析法分析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问题.docVIP

以S―T分析法分析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S―T分析法分析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问题.doc

以S―T分析法分析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问题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模糊的现状,分析了S-T分析法对评价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过程、优化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S-P表分析法对学生测试诊断的有效反馈,提出以S-T分析法分析《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课堂教学问题,使用S-P表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简单分析的观点。   关键词:S-T分析法 课堂教学问题 评价 S-P表分析法   前言   由于我国计算机发展速度比较快,导致学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远远滞后于计算机的更新速度,使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符合当今社会计算机发展的潮流,而且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任课教师仍然实行讲授型的教学策略,对多媒体的利用只是教学信息的简单呈现,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这样下来学生只是学到了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从本质上去理解,更谈不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采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能根据相应的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教育信息处理在这一情况下应运而生了。教育信息处理是根据教育信息的特点和处理为目的,在对教育过程进行分析时针对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特点、表现形式、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由此得到用于分析、评价、控制教育过程的有效信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我们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去研究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1]。   1.《程序设计基础》的专业与教学地位   《程序设计基础》是设计程序入门课程,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人机之间实现交流的重要工具。《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程序设计思想及理念,并能够与社会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其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完善,使教师迫切地需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展开理性、深入的反思与研究,借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S-T分析法正是基于教学过程的这种特点,有效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   2.用S―T分析法分析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课堂教学问题   2.1S―T分析法简介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2]。S―T分析法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具体就是通过对一节课教学过程的观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内容进行采样、记录,然后根据教学过程中T行为所占比例情况以及T行为和S行为的转换情况分析其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表示,使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法研讨教学。   2.2 S―T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程序设计基础》公开课中的“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TM中开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本节课共45分钟,最后八分钟用于对学生的简单测验,采样间隔为30秒,共记录下90个采样数据,具体如表1:   2.3 S―T数据分析   2.3.1 S―T图   以原点为这次课堂教学的起始时刻,横轴为T,纵轴为S,各轴长度为45分钟,分别表示T行为和S行为的时间。将前面测得的S、T数据按顺序在S轴、T轴上予以表示,就得到了完整的S―T图。通过S―T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状况,可以分析其教学活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可以进一步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具体如图1所示:   2.3.2 Rt―Ch图   Rt和Ch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行为次数为N(T行为NT次,S行为Ns次),g表示相同行为的一个连续,那么Rt=NT/N, Ch=(g-1)/N。图2给出了这节公开课的Rt―Ch图,图中封闭区间就是教学过程的(Rt、Ch)应落的范围区,其中,Rt=0.7为讲授型,Ch=0.4为对话型, 0.3Rt 0.7,Ch0.4为混合型。   由图2及标准条件可以得知0Rt1,0 Ch 1,且Rt的值高,表示课堂中教师活动多,Ch的值越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3]。   从表1中我们可以统计出:N=90,NT= 46,Ns= 44,g=28,由此可以得到:教师行为占有率:Rt=46/90=0.51,师生行为转换率:Ch=(28-1)/90=0.3。   从以上得出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这节程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