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doc
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如何突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改革与机制创新,推动“面”与“点”的无缝对接,是今后校企合作探索的中心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一般来说,工科院校学生可以较早“规模性”地进入企业进行专业操作实习。而财经类高职院校则不同,一方面参加实习学生多,另一方面企业容纳能力小,这种“面”与“点”的数量对接关系在校企合作中严重失衡。如何突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改革与机制创新,推动“面”与“点”的无缝对接,是今后校企合作探索的中心课题。
校企合作的困境是“点”“面”脱节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了以财务会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为特色的多学科财经专业体系。这些专业就业辐射面广,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好。但在学校高就业率的背后,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就业层次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偏弱,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软肋,还没有完全摸准财经类高职院校“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学生“面”与岗位“点”数量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岗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比如,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目标企业的产业归属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融入全球化,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从业者既要有熟练的工作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思维,而这些能力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完全具备的。即便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可能更多的是给企业增添“麻烦”,增加企业的行政成本和管理负担。出于经济效率与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
岗位具有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像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标企业在规模性质上,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能力十分有限。而那些接纳能力强的大公司或国有金融机构,其工作内容又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重要决策,对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工作资历都有较高要求。
如在一些大型会计事务所或财务公司,会计信息的内部性决定了其核心业务工作只会由公司高资历的员工来掌握。有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必须是省一级机构才有权力接受实习生或者招聘人才,下属支行等基层机构无任何用人权力。在这些机构,学校与之很难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即使进入企业实习,一般也主要从事一些日常琐事,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实践操作。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要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有与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课件、案例、实训仿真系统等教学资源。
现实中,有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除了难度降低以外,理论性偏强,缺乏实践指导性,体现不出与本科教学的区别;有的实训课程内容与教学案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及时更新案例。
另外,目前有些专业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加实验实训来完成,往往就是教师讲解、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进行操作,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实践操作,而对于真正的业务处理还是束手无策。
很多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岗位所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岗位要求与学生业务素质达不到“无缝对接”,增加了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顾虑。
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是化“面”为“点”
“点”“面”脱节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结点所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非有二:要么聚“点”成“面”,企业提供的岗位“点”数量增加至岗位“面”,实现“面”与“面”之间的规模性对接;要么是化“面”为“点”,通过机制创新,将学生“面”分解为“点”,实现“点”与“点”的直接对接。
利益失衡决定了聚“点”成“面”在校企合作中的乏力。合作企业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不可能为学校大量增加实习岗位。究其本质,还是校企双方缺少利益结合点。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为学校提供岗位培养学生支付成本,但没有获得与之平衡的对等利益。从理论上讲,企业只有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将企业实践条件提供给学校,才能培养出为自身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在岗员工的工作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似乎并不是很“买账”,参与热情度不高。
比如对于物流、物业管理等专业,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因为企业在普通本科院校也可以寻求到合格的毕业生,甚至可以通过招收中专或者高中毕业生,然后进行岗前培训来满足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