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信仰马克思主义.doc
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信仰马克思主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作为社会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遭到来自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想的挑战。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错误实践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而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弊病更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因此,基于我国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客观实际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全民信仰的长期性,改变传统权力主导的信仰结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仰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11-02
改革开放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变革催生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想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意识造成巨大冲击,民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原因
市场经济的物质性和功利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造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突破体制束缚,曾经将政治信仰视为第一需要的中国社会看到了生产力迸发的巨大能量,当求强求富的心理逐步支配整个社会时,市场就成了社会的主导。市场规则向外渗透,使社会一切生活领域都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人的理想信仰方面,就是排斥理想信仰的价值[1]。功利化的社会生活使得曾经的理想信仰失去了神圣的光环,理想的激情变为对现实物质生活的关注,在巨大的财富面前,信仰不再神圣与崇高。
市场经济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课堂上依然施行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权力与资本相结合的事实却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承认。市场经济的利润逻辑必然将权力推向资本,因为政治权力最大的利益是持续与扩张,其核心是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维持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不会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有根本的改变。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资本是一种整合性力量,它是一种整合其他生产要素的要素,是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资本与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正是这种亲近资本远离劳动的发展模式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劳动阶层尤其是工人地位的大幅下降。工人群众在国企改制前曾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国家福利,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启的国企改制导致部分工人下岗,作为改制中利益受损的工人动摇了阶级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遭到了这部分利益受损的工人的严重质疑。
权力与资本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成为现阶段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逻辑选择,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政治导向将权力与劳动结合起来,它们的结合加速了社会的民粹化趋势,最终在权力顶层的推动下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权力属于劳动人民即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为专政的历史前提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从“大跃进”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在整个社会动荡之后产生动摇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以中国新启蒙思想自居的自由主义抓住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失败经历,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纵观历史,人民群众并非主观放弃马克思主义,而是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迫使人民群众由对实践失败的不满上升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其实,相对于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绝对真理性和科学性并不因此被削弱,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在于它正确地概括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发展出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到:“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86当我们不由感叹这两位人类导师伟大的同时,更有必要去反思已经走过六十年同时还要继续前行的中国发展模式。无论是改革开放前权力与劳动的结合,还是改革开放后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都与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三十年的轮回,变的是权力,资本,劳动的排列组合,而不变的仍旧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真理。今日我国,由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钱权交易、贪污腐败虽与不完善的政治体制有关,但最为根本的依然是能否建立起与生产力具体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