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专题一第一节同步练习.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历史经济专题一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一历史经济专题一第一节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 ) A、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推广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3、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4、北魏时期,孝文帝开始推行“均田制”。某班同学对这一制度有以下四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制度能够促进经济恢复 B、该制度能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C、该制度能够消灭土地兼并 D、该制度能够使社会生活相对稳定 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6.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7、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第693页)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小农经济是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8.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9.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11、浙江绍兴的一处名胜,有幅“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的对联。该对联歌颂的是 A、大禹治理水患   B郑国主持郑国渠 C王景治理黄河 D、李冰主持都江堰 12、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 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 1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14.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5.右图反映了①政府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②农民失地现象严重③租佃制普遍存在④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