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水利概况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农业水利概况研究

中国古代农业水利概况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依赖于水利的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人们就知道了水利的重要性,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的水利事业就不断发展,历经数朝,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并且其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而转移到了南方,所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惠及当时,也对现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郑国渠、都江堰等,它们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农业价值,还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代;农业史;水利工程;水利史 中国古代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也许就是最原始的水利灌溉工程。而周族的首领公孙曾对泾水水源进行调查研究并作了农田灌溉的规划。到了商代,沟洫工程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井田制也初步形成,井田中的灌溉渠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西周时,沟洫工程有了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新的进步,浍、洫、沟、遂、列等各级渠道相继形成,和今天的渠系中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相类似。可见西周时期的井田上,不仅有灌溉渠道,而且有排水沟,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溉系统。同时西周也出现了原始的蓄水工程与井田沟洫灌溉体系相配合。这种排水防涝和施灌的农田沟洫体系的形成,是上古人民与洪涝水旱灾害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这种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阶段,社会生产力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而高速发展,农田水利也逐渐由灌排渠系取代沟洫体系。我国最早的渠系工程是淮河流域上由楚国孙叔敖主持于公元前605年前不久修建的期思雩娄建成后名通济渠,工程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这一时期,章仇兼琼在岷江中游兴建的主要水利工程还有蟆颐堰、鸿化堰,在成都平原南部形成了仅次于都江堰的又一岷江灌溉体系,这些工程一直沿用至今。 (五)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国家已经难于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一般以地方或民办为主,工程趋于中小型,由于中原人民的大量南迁,经济中心南移最终完成,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河北定泊开辟稻田;利用东南洼池地修筑圩田;引浊放淤改良盐碱地,修复古渠旧陂以利灌溉。 1069年,宋神宗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田水利法——农田利益条约。该条约详细规定了农田水利工程兴修的范围并对官办、民办的办法进行了明文规定。此条约的颁布对当时水利建设有很大的促进,出现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的局面。从1070—1076年短短六年间,全国兴修农田水利达10793处,受益农田达30多万顷。 北宋政权为了抵御辽国骑兵的南下,决定利用两国分界线以南的洼地(今白洋淀)蓄水种稻,这样,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促进了海河流域淀泊的开发。白洋淀的开发始自宋太宗元年(公元988),太宗接受地方官何承矩、黄懋等的建议,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形成了由30处大小淀泊组成的淀泊带,西起今保定,东至沧州泥沽海口,全长800余里。北宋后期,淀泊工程逐渐遭到破坏,也日渐弛废。在西北地区,宋元时期主要是修复一些旧渠堰,较突出的有河套和关中地区。特别是党项羌贵族所建立的西夏国对河套地区古渠系统的全面修复,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在北方,宋代亦曾广泛利用黄河、汴河、漳河、胡卢河、滹沱河、汾河等水进行放淤灌溉,宋神宗还专门设立了淤田司这一管理机构。据研究,宋神宗熙宁期间淤灌改土34处,其中有淤灌面积记载的9处,达645万亩,可见宋代淤灌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还总结了不少技术经验,如要掌握好淤灌季节、处理好淤灌同航运、淤灌同防洪的矛盾等。 北方水利事业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南方农田水利工程也有大发展。由于经济重心的南迁,据统计宋代全国兴建水利工程1046处,江浙闽三省共853项,占82%左右。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一般都是修堰、浚河筑堤、建闸等中小型工程,而劳动人民自行兴办的工程,当然规模更为细小。但在有自然条件的地区也有大型的工程出现,其中以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最著名,它是北宋间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也是目前我国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六)明清时期 明清的农田水利更趋小型化,且仍以南方成就卓著,特别是长江中游圩垸体系的形成。 明代开国之初,即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到1395年共筑堰塘四万多处,陂渠堤岸5000多处。对太湖的整治,明清仍频繁,其方法不出宋人疏浚、筑圩、河口建闸的范围而以河道疏浚为重点。 清代太湖流域仍是粮仓,对其治理多达2000余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