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风筝 同步练习(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语文风筝 同步练习(一)

风筝【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关于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也是散文,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散文诗,虽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是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亿之中的,是他曾经亲历的实事,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容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写此文时所居住的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重难点导析 ⑴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