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2012.pptVIP

  1.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稿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2012讲稿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2012

第 4 章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里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最早称为病理心理学,。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探讨个体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异常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心理咨询师关注的课题。 精神病学的对象:着重异常心理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预防与康复等。--探讨怎么解决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碍,这又是医学范畴的课题。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西方: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多血质、粘液质、黑胆汁、黄胆汁。宗教思想、神秘主义占据优势。 中国:封建思想,魔鬼俯身,罪孽上身,受到歧视和摧残,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 现代:能科学、理性、同情的正视有心理问题和变态行为的人群,政府和社会福利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人群,这也是我们社会的进步。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弗洛伊德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情感、思想、欲望等都是潜意识的起着作用。 意识: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自己能够觉察到的,当我们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活动上,便会发觉心头不断的流过一个个观念、意象、情感。把这些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而这些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或经验,因而受到压抑,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进入意识,被我们察觉的,这一部分的无意识被称作前意识。 (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认为追求快感是一切生物的天性。 (5)防御机制:人们具有的应对内心冲突引起的焦虑的能力。是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一些手法、技巧。即是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它们能在不知不觉地自我活动中起作用,使超我、本我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这些手法、技巧因而具备某种心理保护的功能。 防御机制主要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合理化、反向形成、转化、退行等。 1.? 压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就是把那些不为超我所容忍,具有威胁性的记忆、念头、冲动或知觉禁锢在无意识之中不使其出现于意识中。通过压抑,暂时避免了内心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保护了自我。但被压抑的无意识并非静止不动,它们仍在无意识中活动,在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行为。。 2.? 投射作用:有些本我的欲望或冲动为超我所不容,个体便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加在一个外人身上,断定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有这些动机或愿望。例如一位对另一个人存有敌意的人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人对我存有恶意。 3.? 置换作用:是一种运用的较频繁的防御机制。置换是用一种精神渲泄替代另一种精神渲泄。自我以一种可获得的对象替代另一不可获得的对象。通过置换,个人的真实欲望既得到部分满足,又不致在精神结构内引起太明显的冲突。例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能使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得到一些满足,这些是有益的置换,也有一些置换最终成了病态的症状。恐惧症症状常常是这种置换的结果。 4.合理化作用:当个体表达某种观念或实施某一行为而不成功时,于是就找一个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之,以免除焦虑,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例如狐狸吃不上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5.? 反相作用:内心有一种欲望或观念要求表现,但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招致现实的惩罚,或招致良心不安,于是反而表达相反的欲望或观念,借此达到抑制原来欲望的目的。如犯罪倾向很强的人反而可能去当警察,有的人内心想与异性亲近,反而表现出惧怕异性。 6.? 转化作用:把心理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开了直接的焦虑痛苦体验。例如自感身体不适,有躯体机能缺失,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是典型的转化作用的结果,有些病人对躯体症状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态度,好像并不希望治好似的,这正说明躯体症状是某个无意识冲突的解决,它变相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考试前生病住院来逃避考试可能带来的失败感。 7.? 退行作用:当一个人面临某一应激情境,无法以适合该年龄身份的适当行为独立应付时,转而以较早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安慰。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神经症、精神病病人,都在无意识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过分运用或运用不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避免痛苦并与现实相适应。如果运用不当,虽然也可能在主观上减轻焦虑,表面上调和矛盾,但却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 因此,在面临挫折、失败、行为不合理等焦虑情况时,应尽量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1.?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